第A06版:城事

  □ 记者 杨敏 通讯员 陈晓鋆

  经历8天前那场与“死神”的搏斗,在医护人员帮助下顺利“逃生”的庆元高龄产妇吴女士,经过几天的休养,生命体征慢慢恢复正常。再次体会到做妈妈的味道,吴女士可谓是不幸中的万幸。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仅2018年前10个月,我市2.2万名孕妇中有一半是高危孕产妇,与普通产妇不同,她们还面临着高血压、糖尿病、产后大出血、休克、羊水栓塞等妊娠并发症风险,从怀孕到顺利完成生产,可谓“历经一路艰险”。为此,不少产科医生呼吁“优生二孩”。

  产后大出血

  庆元一高龄产妇全身血液几乎换了一遍

  1月17日下午,庆元县中医院普通病房里,为了再次当上母亲刚刚从“鬼门关”走了一遭的吴女士,看到躺在一边的孩子,眼里满是再为人母的柔情和希望。但是8天前发生的一切至今让所有人为她捏了一把汗。

  把时间拨回8天前,也就是1月9日下午4点45分,吴女士在庆元县中医院顺利分娩,但是胎盘分娩后子宫收缩乏力,并伴随严重的大出血。药物、缝扎等止血方法不顶用,她瞬间出血达到了1000ml,血压也开始下降。

  病情发生以后,值班医生立即启动抢救程序,考虑到孕产妇的情况比较危急,孕产妇抢救预案也随即启动,市妇幼保健院副院长王毅、保健部副主任雷军,随同预案专家库中的市级专家以及市中心血站的工作人员,火速赶往庆元对当地医护人员进行救治指导。

  各方面救治力量在庆元组成了救治组,经过近8个小时的全力抢救,成功把命悬一线的产妇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术中,这位产妇的累计出血量达到5000ml,全身血液几乎换了一遍。据了解,吴女士今年39岁,这次是她第三次当上母亲。目前,吴女士身体特征平稳,各项指标正在恢复当中。

  去年全市2.2万孕妇中

  有一半属于高危

  负责高危孕产妇的管理,雷军的手机必须24小时开机,微信群里有关高危、高龄孕产妇的情况,他必须第一时间掌握,并根据属地管理原则,尽快“传递”到对应的县级妇计中心(站)。

  去年,雷军就经手一位精神病人怀孕的案例,预案启动后,他先和精神病人救治单位沟通,等病情稳定后,又将这位孕妇带回市妇幼保健院进行引产。副院长王毅说,他也曾接触过一位38岁的高龄产妇,这名产妇在孕检时发现有凶险性前置胎盘症状,这种病像“定时炸弹”,且病情危急险,即便做手术也有大出血等极大风险,好在经过提前干预和救治,最后孕妇平安产下孩子。

  据统计,2018年前十个月,全市孕产妇共有2.2万名,其中高危孕产妇占到50%以上,“高龄产妇(指35周岁以上的孕产妇)通常与高危产妇重合。”雷军告诉记者,2016年,随着国家“二胎”政策放开,高龄产妇的数字随之增高,这给妇保院保健管理工作带来巨大压力。

  记者了解到,孕产妇、婴儿死亡率作为“健康体系”的一项重要指标列入了目标考核。为了做好这项工作,除了建立一系列应急预案之外,我市还按国家卫计委的要求,使用“五色管理体系”对孕妇进行相应的服务、管理。对高危的孕产妇进行专人看管,“发现一例、报告一例、管理一例、救治一例”,做好全程跟踪。

  高危孕产妇的现状

  让医护人员“压力山大”

  尽管妇幼保健管理部门尽力把服务和监管工作向每位适龄孕产妇延伸,但让他们倍感压力的是,不少身体不允许的妇女,会因为各种原因违背妊娠适应指征怀孕生产,不听劝阻,给医院、家庭和社会带来不小的麻烦。

  雷军说,由于“重男轻女”等传统观念的影响,不少家庭在生了女儿后,一心想要再生个儿子。随着时间的推移,孕妇年纪越来越大,并发症风险也随之增高。如“再婚妇女执意为丈夫诞下儿女也是比较重要的原因。”此外,“流动人口”也为优生优育造成了不小的负担。

  据介绍,2018年,丽水全市接诊的孕产妇中,虽然只有一名孕妇因为先天性心脏病致死的个例,但是高龄孕妇在孕妇中的比率,目前让妇保医护人员面临不小压力。

  孕产妇的安全

  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

  如何避免高龄、高危孕产妇的出现?雷军的建议是,新婚夫妻(或再生育夫妇)必须在孕前接受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对妇女身体做一次全面体检,根据结果进行评估。“对于身体健康状况不允许的,坚决不怀;对于治愈后能够怀孕的,也要先积极接受治疗。”

  市妇保院院长张向东认为,丽水的山区地形、家庭不够重视、医疗水平有欠缺等,客观上是孕产妇死亡的重要原因。针对现状,妇保系统应该努力做好一级预防,医疗单位、助产单位之间也要尽快实现互联互通,资源共建共享,做到早发现早处置。

  其次,在政府层面,应该把孕产妇、新生儿的死亡率列入目标责任管理考核项目中,“以考核推动重视”。最重要的是,家庭必须树立“孕产妇”健康第一责任人的意识。此外,用人单位和社会也要关注高危孕产妇,形成一种关爱氛围。

Copyright 2002-2021 lsnews.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由丽水网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3120180016 | 浙ICP备04000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3677号
主管单位:中共丽水市委宣传部 主办单位:丽水日报社
编辑部电话:0578-2127345
省新闻道德委员会举报中心投诉电话:(0571)88901234 手机:18806501498 传真:(0571)85175125 邮箱:zjsjx@zjncws.com.cn
违法和不良信息公开举报电话 | 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电话:0578-2127345 邮箱:2314875226@QQ.com
丽水日报社(丽水网)法律顾问:浙江博翔律师事务所王伟斌、蓝先锋、应相业
浙公网安备 33110202000139号

2019-01-18 2 2 处州晚报 content_68365.html 1 3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