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昌 唐诗奕
前几天笔者和朋友一起吃饭,邻座坐着一家人,一个四五岁的小男孩和爸爸、妈妈、奶奶。孩子边玩手机边吃饭,其他人已经吃完了,他碗里还有一大半。孩子的母亲没办法,只好端起碗一勺一勺喂孩子吃,但是,孩子的心思全在手机游戏上,母亲把饭送到嘴边也不愿意张口。
笔者看不下去了,于是便对孩子的母亲说:“如果是我的孩子这样不想吃饭,那我会尊重他的选择,不想吃就别吃,但我也不会让他等会儿吃其他东西,等他饿了自然就会明白要好好吃饭了。”孩子母亲说,这一招在他们家行不通,自己以前也曾这样做过,但最后都被宠爱孩子的爷爷奶奶给打破了。坐在一旁的孩子奶奶一脸尴尬,也许是被说得不好意思了,连忙解释说,她只是不愿意看到孙子挨饿,而且现在孩子还小,调皮一些也是难免的,等到年纪大了懂事了,肯定也就不会这样了。笔者相信,这样的情况在我们的身边不是少数。许多家长宠溺孩子,往往造成适得其反的结果。其实对于教育孩子,作为家长一定要有威信。
随着现在人们素质的提高,教育孩子已经很少推崇打骂的方式,但有不少人感慨,为什么教育方式变温柔了,孩子反而更加不听话了呢?道理说了无数遍,好言好语地劝,孩子不但不听,而且还会反过来斥责家长。其实,孩子的这种“目中无人”极有可能就是被惯出来的。
“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家长们总是竭尽全力想给孩子最好的一切,对孩子犯下的一些错总是会一再容忍,担心惩罚太严厉了对孩子造成心理伤害。在孩子没有真正吃到因为犯错而酿下的苦果时,他并不会认为自己做的一切有什么不对,于是同样的错误以后还是会出现。除此之外,家长过于宠溺会让孩子觉得所谓的惩罚只是开玩笑的娱乐方式。于是不少家长会遇到这样的情景,自己明明已经很生气了,孩子却一点儿都没当回事。教育不能用“打是亲,骂是爱”的暴力方式,但家长一定要在孩子面前树立起威信,让孩子从小明白尊重长辈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