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都 何嘉妮
前段时间,女演员马思纯读了张爱玲的小说《沉香屑·第一炉香》后,写了一则与小说主旨不符的感受,遭到一些网友的指责与攻击。与此同时,作家蒋方舟写《洛丽塔》的评论也被指曲解了纳博科夫的原意。
不读书的人永远扯不上这样的问题,只有读了书的人才有误读书的烦恼。所谓一千个读者眼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正是这个道理。每个人的生活阅历、情感生活以及对事物的看法都完全不同,读出自己想读到的,读出自己能理解的,这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我们应该去把握书的主旨,去了解书中的精髓,这是一种自我要求。
“人人都只该这么读,人人都必须读出一样的内容”,光是想想,就毛骨悚然。刚写评论那会儿,我总想对一件事情做面面俱到的评判,直到一位资深的编辑对我说:“评论无需方方面面,只要把一个观点讲清楚就好。”这时我才恍然大悟:一个人怎能讲好所有的观点呢?一个人也涵盖不了所有的感受。评论的魅力在于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那读书的魅力不也在于此吗?
读书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不断看见自己不懂的东西,不断将自己错误的东西予以纠正,这才是我们读书时该抱有的态度。读书的标准,在于感受是否真实。抱着这样的态度,我们能读笛卡尔的严肃文学,也能欣赏余秀华那些朴素的诗句,而不再去纠结到底怎么读才是对的,读出什么才是好的。
读书是为了什么呢?除了扩充自己的知识量,更重要的是让人增加人生体验。读书让人学会聆听一些不同的声音,欣赏与自己不一样的人。因此,比起一些总把读书当成是能名正言顺指正他人的人,我更偏爱那些充满情感理解的声音,这些声音总是真实的,也总是谦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