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杨敏 潘枫
打从今年6月位于北京丰台区少年宫的青瓷艺术实践基地揭牌开始,76岁的龙泉青瓷大师徐朝兴比以前更忙了。
从事龙泉青瓷工艺六十余年,徐朝兴从一个普通的学徒工做起,一步步成长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龙泉青瓷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亚太地区手工艺大师”。
1956年,徐朝兴师从青瓷匠人李怀德,开启学艺之旅。青瓷碗是入行的基础,从配料、修坯等基础环节开始,凭借着一股不怕苦不怕脏的劲儿,他很快掌握了青瓷碗的制作技艺。回忆起以前的一幕幕,徐朝兴总开玩笑说,当时的自己像是从泥里捞出来一样。
流传上千年的青瓷烧制手艺,在1958年迎来了春天。当年,周恩来总理指示要恢复我国历史名窑、恢复龙泉青瓷。这一指示很快在龙泉落地,包括徐朝兴与其师李怀德在内的8人被选拔进入龙泉瓷厂的仿古小组。经过刻苦钻研和无数次实践,隔年,几近失传的弟窑产品得以成功研制。1963年,哥窑产品也仿制成功。1979年,徐朝兴创作的《中美友好玲珑灯》,被外交部选为国礼赠送给美国领导人,现被收藏在白宫。
为了青瓷创作工艺的创新,爬进高温窑清理煤渣被烧成重伤;夜以继日地搞研究,几度摔倒不省人事……与青瓷打交道的日子越多,徐朝兴对青瓷的感情也就越深。1996年,他创办了龙泉朝兴青瓷苑。“青瓷苑是不盈利的,但我可以用自己的作品来养活它。因为龙泉青瓷需要这样一个地方,国家给了我很多,现在我要回报社会,让更多人到青瓷苑上班,帮助政府解决就业问题。”
在沉浸于青瓷创作、创新的同时,徐朝兴始终不忘专业人才的培养。在他看来,把青瓷技艺传承与延续下去,是他的责任与义务。经过他的悉心教导,200余位徒子徒孙当中,现已有两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四位中国陶瓷大师。
为龙泉青瓷的复兴和繁盛作出了创造性贡献,被公认为青瓷泰斗,徐朝兴却常说自己是个“老陶工”:“我与龙泉青瓷已紧紧联系在一起,是龙泉青瓷塑造了我,我的一生属于龙泉青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