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美丰(遂昌)
老家在遂昌的红色古镇王村口,与龙泉接壤。与王村口一衣带水的一个镇,叫住龙。
两个镇子相隔二十公里左右,王村口古朴安静,住龙却热闹。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镇上就有歌厅、舞厅、电影院,集市上的衣服新颖时尚,有那个时代特有的繁华。
然而路程虽短,在那时,去一趟住龙好像也不容易。
当然是因为交通。路面狭窄扬尘不说,也没车。那时候王村口到遂昌县城只有一到两趟车,根本没有客车往住龙开。要去住龙要么骑自行车,要么走路。如果偶尔运气好,会有开起来突突突响的拖拉机可以搭。简陋的乡间交通,是少年的记忆。
出来工作之后,难得回老家,住龙更是睽隔多年。偶然的一次,兴之所至想去看看,却发现砂石路已被柏油路取代,路面拓宽几倍。交通的优良,与当年早已不可同日而语。道路两旁的村庄、河流、树木,有典型的浙西南风光,许多来往于遂昌龙泉的人,不走高速而选择这条路。
而曾经,这段路,记载了一个将军三年的戎马生涯。
他叫粟裕。
1935年初,中国革命形势陷入低潮之时,中央红军主力被迫进行战略大转移,粟裕、刘英受命组建了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7月,挺进师师部进驻王村口,领导浙西南人民全面建设革命根据地。在这片热土上,挺进师迅速发展壮大,以王村口为中心,在遂昌、松阳、龙泉、江山、浦城5县间形成了浙西南革命根据地,推动了革命形势向纵深发展。三年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中,挺进师无数次地往返于遂昌龙泉浦城江山松阳等地,周围的山形地势是他们天然的作战屏障,那一条条山间小路,播撒的是中国革命熊熊的火种。而作为连通遂昌龙泉的要塞之地,王村口到住龙,留下了挺进师部队的几多背影,那一行行匆忙坚实的脚印,书写了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
这份浓得化不开的情结,让共和国十大将军之首的粟裕将军留下遗愿,将部分骨灰留在了这一片山水之间,英魂与老区的人们,朝夕相伴。
青山有幸埋忠骨,浩气长存月光峰。今天,硝烟散去,王村口与住龙,吸引着一批批的游客来瞻仰,来学习。浙西南干部培训学院中,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员们,在挺进师走过的路上,满怀敬仰重温着那段历史。修建得宽广敞亮的道路,是和平盛世的见证,更是一本史册,记载着共和国的千秋伟业。
与之相映生辉的,是另一条将军路。
一条新时代的将军路。
2016年国庆前夕,9月28日,是遂昌人民永远不能忘怀的日子。这天下午,一场特大的泥石流席卷了遂昌北部一个叫苏村的村子。
苏村属于遂昌县北界镇,村人多姓苏。据相关史料记载,苏氏太公从四川眉山迁居而来,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苏洵的后裔。村中有古樟,冠盖亭亭,桃源溪绕村而过,缓缓流淌。村里有保存完好的苏家大屋和苏氏家庙。苏家大屋气象宏伟,庭院深深,苏氏家庙却有一种宁静致远的田园况味。这样一个秉持着前贤遗风的村庄,如果不是那场灾难,一切都是如此的岁月静好。
那是一场刻骨铭心的灾难。2016年 9月28日下午,正是晚饭时分,狂风裹挟着暴雨,引发了强烈的山体滑坡。一瞬间,地动山摇,房倒屋倾,二十多条鲜活的生命来不及告别就与亲人阴阳两隔。见证着村庄历史的大樟树被平移整整九米,巨大的堰塞湖瞬间形成。
我不在现场,无法真实体会那一刻的惊心动魄。但从看到现场视频开始,就与所有人一样,时刻密切关注着救援进展。
救援的现场,深刻地诠释了灾情就是命令。
灾后的苏村,堰塞湖水深20多米,上方悬着12万立方米的不稳定山石,道路泥泞,交通不便,救援的条件异常艰苦。但是,从灾情发生的那一刻开始,从中央到地方,争分夺秒,八方驰援,迅速集结。前方与后方通力协作,社会各界自发捐款捐物,为救援提供了强有力地保障。近一个月的救援,那么多认识与不认识的人,风雨同舟,守望相助,一次次传递着人世间最温暖的情感。
而这近一个月时间里,小小的苏村,共有十二位将军亲临一线坐阵指挥。这样的阵容和力度,是遂昌历史上都不曾有过的事情。
每一位将军的名字,都如雷贯耳,这些令人仰视的人,却又都如此平易近人。在这里,他们夙兴夜寐,科学研判、精密部署,根据实际情况随时调整策略。这里,是他们的另一个战场。救援,是另一种形式的冲锋陷阵。一个个不眠不休的夜晚,一遍遍艰苦卓绝的搜救,在军地联合指挥部的领导下,在众志成城的意志下,在所有人绝不放弃的努力下,苏村救援终于取得了实质性的胜利。
十二位将军身上,彰显的,是和平时期军人的担当。军民鱼水情,在灾后的苏村一次又一次体现出来。一颗颗挥洒的汗水,化为了部队归建时老百姓依依不舍的泪水,一群群自发前来送行的老百姓,感激与留恋之情,溢于言表。
如今,灾难已过去近两年。风雨沧桑成昨日,苏村慢慢恢复了宁静。村里矗立起整洁精致的小区,绿草如茵,鲜花怒放。最让村民称道的,是那条新修建的公路。这条按三级标准打造的公路,宽阔平坦,由两座桥梁连接而成。这条路,从2016年10月开工建设,历时9个月完工。这样的速度,是公路部门昼夜奋战的结果,也是公路人对苏村最真诚的祝福。这条路的开通,不仅方便了苏村百姓的出行,更直接带来了农产品的畅销、旅游业的兴旺,实实在在承载起了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待。
为了表达对十二位将军和部队的感恩之情,遂昌县委县政府将这条路命名为 “将军路”。
革命战争年代的将军路,是共和国盛世伟业的坚实基础。新时代的将军路,用大爱与担当,谱写了人民军队为人民的新华章。这两条“四好农村路”,一西一北,贯穿的,是交通,连接的,是永远的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