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3版:瓯江派副刊

  认识华海三十年了,回望三十年前此刻,我们的心都在为诗歌的狂热而跳动。那时候,他是舟自横,这笔名颇得几分野趣,就像诗人笔端下的那些个鲜活的诗句。时光蹉跎,人生陡峭,尽管期间奔波生活远离了诗歌,彼此失联也长达十数载,但似乎总会在某个宁静的夜晚或与友人聚会的某个午后突然想起这失联的故友来。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接纪勤老师电话的那一刻。三年前,或许是四年前,在与纪勤老师的通话中,我零零星星获知到有关周华海的一些蛛丝马迹。

  华海上世纪末辞去中学教职后,一直在江山等地做生意。生意场的起伏,让他最终还是回到了遂昌,过起了貌似有些落魄的隐居生活。这时候的华海,风轻云淡,先在北界代课,后在县城小区里当保安,干得不亦乐乎,全然不见了之前的小老板神色。这一切,自然不是因生计所迫。他儿子在县城里开了一家汽车美容店,如果不是为了寻找内心的某个坚守,华海应该大可不必当什么代课教师或保安的。有一段时间,他去界首独居,过起了闲云野鹤的逍遥日子。我所了解的,也有很大一部分来自于他的诗稿。

  在纪勤老师的牵线下,我们终又取得联系,说不上惺惺相惜,却也是友情使然。再次的聚首,仍然是因了诗歌。当接到华海发来的第一组诗歌,我完全被其中《看住》中的诗句深深吸引住了——“一些绿萍和枯叶漂浮在水面上/如同我在界首随遇而安/偶尔飞来了一只黄蝴蝶/用舞姿与蜻蜓知会了一下,就飞走了/还有一个我/久久地站在阳台上/试图把万物的好,全部看住”。沉稳的叙述中,散发出一种特别美好的慈悲和安详。读这些诗句,我断定,三十年前的那个舟自横回来了,只不过现在的周华海比“舟自横”少了些轻狂,多了些从容,淡泊。之后相继读到的《在万物中走来走去》《喊回人间》等诗作,更是见证了我的如是判断。一个优秀的诗人回来了。

  当我将这些诗歌推荐给身边朋友时,大家纷纷叫好——原来在我们的视线外还深藏着这样一位诗人。某日,与乔国永闲聊又提及华海,一时兴起,便打电话给纪勤老师,说要去遂昌看华海。说走就走。纪勤老师在城边一家鱼头馆设宴,让失联多年的我们在杯盏鱼香之中见面了。纪勤老师将周华海推到面前,我脑海中无数次勾勒的“周华海”被彻底颠覆了。其形象饱经沧桑,似乎把全部的经历一笔一划都写在了他的脸上。显然,生活正在将日子变得更加丰厚。一边喝酒,一边细数着光阴。在华海夹杂着江山口音的慢条斯理的叙述中,他的真诚,对诗歌的敬畏,就一点一滴渗透了出来。国永说,华海兄性情人也。我想,华海与国永有许多共通处,酒和同样的坦诚让彼此相见如故。那天,只有诗歌,只有酒,只有一丝一丝往上冒的温度。问及华海,重新回归诗写为什么不再用“舟自横”做笔名,他笑了笑,说是这名字给儿子了。看来,儿子与诗歌,在他心目中的比重是同样的。在与他的聊天中,我发现,经历是华海最好的课本,看淡了一切,才懂得了慈悲和万物的好。

  在《给藤蔓缠过的人》这首诗中,他写道:“被藤蔓缠过的人,身上沾满了露水/那些金丝一样嫩黄的纤茎/长有孩子们的心眼//在北界小学,我必须站成一根篱笆墙边的竹竿/让那些长出小手的茎蔓/ 援竿而上”;在《在万物中走来走去》诗中,他写道:“常常一个人,被来来往往的车辆,过境的风/以及花果芬芳的季节抛在路边/常常找不到一棵树的门,一个果实的嘴唇/但是这些都不会改变我对万物的信任和看法/万物的好就是我的好”……

  华海此时的写作,具有一种异样的松弛感,而这种“松弛感”造就了他大多数诗作的优良品质。诗人在诗中所释放出的那些“豁达”,那些“坦然”,正一点一点消弭和涤荡着由俗世带来的“紧张感”和“压迫感”。整个世界都仿佛在一粒粒文字里静了下来,万物一派静好。华海“放下”的另一面,是对现世的人文关怀,在《打扫天空的人》一诗中:“我隔三差五,挥舞着长竹竿上的棕把/踮起脚尖打扫天空/人们以为我在努力地撩蛛网/其实我一直在捅鸟窝/我想把那些候鸟一样的人/重新赶回到辽阔的大地上”,诗人身为小区保安兼保洁员,能在身边细小的物事中发现其中有意义的并引发自己的感慨与强烈的哲思,每天打扫小区的角角落落,就诚如他面对“把更多的石头、水泥、钢筋/搬到更高的天空中”的令人堪忧的环境现实,立志要做“打扫天空的人”——“我想把那些候鸟一样的人/重新赶回到辽阔的大地上”。在这首诗中,从诗题及至整个文本,都赋予了诗人一种大的格局和大的胸怀,见血,见肉,有忧思,有关切。将这两种不同视角的写作摆在一起考量,我认为华海的诗写既是低伏的,又是向上的,既是平和的,又是激情的,其呈现和打开的方式虽然是轻盈的、内敛的,但它所表达的主旨却是厚重的。凡是种种融合在一起,即作为一个诗人的姿态,无疑,这种姿态是有温度的姿态,建立在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之上。

  向万物看齐,以诗的温度。在不久前的一个诗歌活动中,我们再一次相见。华海给了我他准备集结出版的《向万物看齐》的集子文稿,并嘱我写个序。我拉拉杂杂写下这些,无非就是想借此表达一个朋友对另一个朋友的不舍之情,一个诗人对另一个诗人发自内心的最最朴素的期待和敬意。

Copyright 2002-2021 lsnews.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由丽水网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3120180016 | 浙ICP备04000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3677号
主管单位:中共丽水市委宣传部 主办单位:丽水日报社
编辑部电话:0578-2127345
省新闻道德委员会举报中心投诉电话:(0571)88901234 手机:18806501498 传真:(0571)85175125 邮箱:zjsjx@zjncws.com.cn
违法和不良信息公开举报电话 | 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电话:0578-2127345 邮箱:2314875226@QQ.com
丽水日报社(丽水网)法律顾问:浙江博翔律师事务所王伟斌、蓝先锋、应相业
浙公网安备 33110202000139号

2019-01-31 2 2 处州晚报 content_72886.html 1 3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