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叶小孚 实习生 周安安 文/图
本报讯 在高档美发场所遍地的今天,传统的老剃头匠早已渐行渐远。然而,在市区白云小区的一条巷子里,74岁的甘大爷还执着地用手中的一把剃刀留存着这个职业的记忆与情怀。
甘大爷的理发铺子很小,面积也就几平方米,但只要在偌大的白云小区里一打听,上了年纪的住户都知道在哪。当记者来到那间小铺子时,甘大爷正悠然自得地坐在椅子上等候客人上门。
甘大爷的门店,装饰虽有些陈旧了,却非常整洁,地上的瓷砖擦得十分明亮。一面镜子,一把椅子,水盆、剃刀、吹风机、毛刷子,外加几把梳子,这就是这位剃头匠的所有家伙了。
不一会,便见有客人上门了,甘大爷洗过双手,披上围裙,不紧不慢地让对方坐下并为他披上围布。然后,甘大爷舀了两瓢热水倒进桌子上的水盆中,再伸出手指试了下温度,便为剃头人的撩洗起头发来。
“照常光头。”因为来的是熟人,彼此早有了默契,短短四个字,甘大爷便心领神会,麻利地用推子将稍长的头发推了个大概,接下来便拿出了一把锃亮的剃刀,只听得一阵“唰唰”声,一些不平整的头发应声而落。
剃了光头后,甘大爷便开始为顾客刮胡子,紧接着还有修眉毛、剪鼻毛的服务,“剃头不仅是剃头发,是从头发开始,把脑袋上的毛发都好好打理打理。”甘大爷笑着说道。
甘大爷是青田船寮人,1960年,只有14岁的他凭着一个“勤”字,向师傅学艺了几个星期后便正式出师了。那个年代,有一技在身,混个温饱便不成问题了。随后,甘大爷提着一个理发木箱子,在十里八乡开始了自己的剃头匠生涯。
凭着一手人人称赞的“顶上功夫”,他承包了邻里乡亲的理发需求,甚至有人还成了他的“会员”——那时,剃头支付的不是钱,村民们见“小甘”的手艺不错,为了省事,就一次性给他“五斤谷”“七斤稻”,这就算是“年费”了。
改革开放后,大多数剃头匠渐渐不再上门服务了。1982年,甘大爷辗转来到丽水市区,在中山街上开了自己的店,他也就成了丽水最早一批理发个体户。
甘大爷在中山街上开了快三十年的理发店,找他剃头的人大多是十几二十年的老主顾了,甚至住在青田腊口、石帆的一些老顾客也会专程赶到丽水,找他剃头。
“大概是2010年吧,中山街上的门店租金太贵了,我实在吃不消,所以才把店挪到了现在这里。”说起价格,甘大爷的收费低于市场价已经很多年了。在中山街开店那会,他每理一个头,也就收个一毛两毛的。
“桌上原先有个小罐子,里头存着两百来个硬币。别人剃完头递个十元钱,他就掏出两个硬币找给人家。后来那个罐子被人偷走了,他这才把价格涨到了十元。”一位姓付的阿姨对记者说道。
甘大爷的理发铺子没有烫发、染发服务,提供的只是简简单单的剃头、刮脸服务。然而,每天早晨,铺子门口的长凳上却坐着许多等待理发的老人,他们神情恬淡,目光柔和,既是在等待理发,也是在闲谈消磨时光。轮到自己时,坐上座椅,闭上眼睛,感受剃刀来回地摩擦。
今年81岁的何老先生是理发铺子的常客。他说,在过去,一听剃头匠来村里,大伙便会十分高兴,因为对于村里的老人来说,剃头是一种享受,是一段快乐时光。如今,虽然住在城里了,但还能够在甘大爷的小铺子找到儿时的那种感觉,这就是蛮幸福的一件事。其实,甘大爷何尝不是乐在其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