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黄俊剑 通讯员 黄玲晓 夏燕
本报讯 锣声一响,好戏开场。1月12日,2019全国乡村春晚大集在青田洞背村拉开帷幕。高昂激越的秦腔表演、妙趣横生的木偶戏、热闹喜庆的鱼灯舞……来自全国17个县市的村民,自编自导自演,奉上了一道独特的乡村文化盛宴。
“民星”荟萃,乡韵十足
全国各地村民自编自导自演同台斗艺
与往年相比,2019年的乡村春晚格外热闹。在开幕式上,来自浙江温州、安徽当涂、广东清远、山东聊城、青海西宁、湖南凤凰等12地的精彩节目,与丽水本地9个民俗节目进行同台斗艺。
暖场节目《闹花台》的鼓点一响,立刻点燃了大伙儿的热情。原来,舞台上的小鼓手吴俊文只有4周岁,是这次乡村春晚大集演出中年龄最小的演员。去年1月,他敲鼓的视频在网上火了,成了“小网红”,这次“斗”春晚,是由他妈妈陪着过来的。他在台上一板一眼地敲着鼓,台下观众掌声一片。
在这次“斗”春晚表演中,来自湖南的苗族姑娘们,身穿极具特色的苗族服装,送上了一场异彩纷呈的舞蹈表演。“我们今年来了,明年还要来!”苗族妹子龙庆丰说,她们来自湖南凤凰,坐了7小时火车、1小时汽车,才赶到青田,就是为了在乡村春晚这个大舞台上一展风采。队员大部分都是本地苗寨的姑娘,没有一个是专业演员。“我们来到这里是想把苗族文化展示给大家,也想看看其他地方的民族特色表演。”
此次乡村春晚,海溪鱼灯队和青田县民间艺术家们一起给观众表演了开场舞《青田欢迎您》。“鱼灯是我们海溪的传统文化,来自我们农民的日常生活,这次参加乡村春晚的鱼灯都是我们自己做的,动作也是自己想出来的。”朱祖龙是青田海溪鱼灯队的教练,他说,现在乡村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了,舞鱼灯充实了农民的生活。
赶大集,品小吃,买年货
年味集市玩转“土味”与“洋味”
赶大集,品小吃,办年货,在洞背村同时举办的“侨乡中国年”年味集市洋溢着浓浓的年味。这边挑选农家“土货”,那边饱尝进口“洋货”,这场年味集市热闹非凡,吸引了众多游客试吃、采买。
葡萄酒、萨拉咪、进口饼干、进口咖啡等“洋货”琳琅满目,让青田这个年味集市充满了国际范。“今天在这里不仅感受到了传统的中国习俗,也感受到了‘高大上’的国际范。”正吃着萨拉咪、品着葡萄酒的云和畲族姑娘雷雅倩表示,来到青田参加2019年全国乡村春晚,既有好玩的又有好吃的,这一趟来得“超值”。
糖糕、酱板鸭、稻鱼米、青田轩德皇菊……侨乡农品城年货展示区挤满了游客,一个个档口被围得水泄不通。“我带来的散装糖糕不到两个小时就全部卖完了,好多游客还找我订货。他们这么喜欢吃糖糕,我也很高兴。”青田红月亮食品有限公司负责人陈连凤笑着说道。“这个酱板鸭味道非常好,再配上美酒简直是一种享受。”来自遂昌的王先生说,他一口气买了很多只酱板鸭,准备送给亲朋好友们尝尝,让他们也一起来品品青田的年货。
在小吃一条街,有山粉饺、青田糖糕、灯盏糕、兰花根等各类特色小吃,来自旧金山的美国“吃货”Gabriel Newman开心地吃了个遍。“演出很有意思,山粉饺很好吃。我到中国工作一年了,今年准备在中国过年,感受一下这里的风俗。”Gabriel Newman用流利的中文说道。
38年民间传承,红利超14亿
乡村春晚成为丽水新名片
据了解,借助国家公共文化云,2019全国乡村春晚联通全国200多个收视点进行现场直播,同时借助互联网,让华人华侨也能同享这浓浓年味。“要通过乡村春晚,让世界看到中国乡村的幸福笑脸。”省委宣传部副部长葛学斌说。
丽水是乡村春晚的起源地,广大群众春节期间自导自演办春晚习俗由来已久,成为秀山丽水乡村年味的一大特色。闻名全国的“月山春晚”起源1946年,1981年开始盛行并连续举办38年,被誉为“中国式乡村过年文化样本”。就在去年,乡村春晚作为中国乡村文化发展40年重点成果案例,列入中宣部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专题记录片,成为全国乡村振兴战略的“浙江样本”。
2018年春节期间,丽水市2700多个行政村就有1115个村自办春晚,行政村覆盖率超过40%。1000多名农民导演、30多万村晚“民星”、80多万观众、20多万外地游客在乡村春晚的草根舞台上,形成“春晚红利”达14.13亿元。
“2018年,丽水成立了全国乡村春晚研究院,丽水乡村春晚以全国第2名的优异成绩顺利通过第三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验收集中评审。”全国乡村春晚百县联盟秘书长、丽水文广新局文艺处处长林岳豹说,乡村春晚已从最早的月山春晚一枝独秀模式,催生当前全市春晚遍地开花的成果,成了丽水的一张文化新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