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来自农村,是穷人家的孩子,只有高小文化。16岁那年,在堂兄吕应善的推荐下,我前往闽北山区的武夷山参加养路工作。在道班身居乡下,无论工作还是生活,条件都十分艰苦,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每月粮食定量只有36斤大米、3大两油,探亲假每年仅一次,共12天。
在1975年前,人们晚上照明用煤油灯,1975年后才有了电灯。当时,每班订阅了一份《福建日报》,我是班里的学习小组长,每周一、三、五晚上属政治学习时间,我负责读报,让大家了解国内外形势。从那时开始,我就养成了看报的好习惯。
从1982年开始,我学会了“爬格子”,写“豆腐块”新闻,向本系统各级《公路报》、甚至全国发行的《公路报》积极投稿。从一句话新闻开始写,后来逐步提高到写新闻报道,如《坍方之后》《老兵新传》《雨夜稽查》等,每周都会在《闽北交通》《福建公路》发表。1989年,我被南平市公路局、福建省公路局授予“优秀通讯员”称号,并获得了荣誉证书和奖金。
我刚参加工作时,是一个无三证的“临时工”,即没有公社证明,没有户口和粮食配额的“临时工”。后来政策好了,形势逐步好转,在党的培养下、单位同事的帮助下,我不断努力奋斗、刻苦学习,取得了大专文凭,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85年,我从一个普通的养路工成长为福建省交通行政执法人员。我深知身负重任,更加加强法律法规学习,严格要求自己做到“站在河边不湿鞋”。1993年,福建松溪县举办“牢记党的宗旨,奉献在岗位”演讲比赛,我以《牢记党的宗旨,当好公路卫士》为题的演讲,获得了第一名。在浦城—江山段50公里大雪封路抢险过程中,205线京福公路浦城县九牧上坡几十处加水站清理中,我参加了市局组织的清障行动,不惧艰险深夜出击,与同事们连夜奋战,终于扫清了长达10公里地段的路障,恢复了路况。当年年底,我被市公路局授予“先进工作者”称号,得到荣誉证书和奖金,得到单位领导和同事的认可和鼓励。我始终把荣誉证书当作是工作的动力,为党的事业作出的一切努力都是应该的,我必须牢记荣誉、再接再厉。
退休后,我回归故里,时刻牢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做到退休不退志,活到老、学到老,自费订阅了《处州晚报》《浙江老年报》《缙云报》。我于2018年8月22日向《处州晚报》投稿,《向党报告——我家在改革开放后40年的幸福生活》讲述了缙云一家两代人踏遍大江南北护建公路的故事,我家的全家福合影也登报了。
在丽水市老龄委、处州晚报主办的2018年《弘扬慈孝文化,践行敬老爱老》主题征文活动中,我荣获三等奖并领到了荣誉证书和奖金。
经过几十年不懈努力,我深深体会到,只有不断奋斗、无私奉献、积极工作、勤奋学习,才能得到肯定,获得荣誉。唯有坚持付出,才能令人感到自豪。
(缙云 吕本金 74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