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俊莹说话时声音很轻,眼睛却始终清亮地看着对方。这个18岁的女孩,有种独特的矛盾感——外表腼腆,眼神却异常笃定。
从初中开始,徐俊莹就借住在太平乡太平村的姑姑家。她的父母,是追着花期走的养蜂人——江西的油菜花、黑龙江的椴树花快开了,他们就匆匆带着蜂箱迁徙,一年到头,阖家团聚的日子屈指可数。电话里,父母的叮嘱总是那几句“注意安全”“早点休息”,学习的事,反而过问得少。
父母不在身边,让她早早学会了独立。姑姑教她做饭,从最简单的番茄炒蛋、炒青菜学起。见姑姑忙,她会默默包揽洗碗、拖地等家务活。高中时,学校与姑姑家相距10多公里,周末放学常常错过末班车。为了节约时间,她索性留在学校,一个月才回一次。
高三的节奏紧张,她更是争分夺秒,利用一切碎片时间背诵政史地知识点。书桌上的灯常常亮到深夜,课本的边角被她翻得卷起,因为“文科没有捷径,就是要多记多背”。
数学是她最大的难关。高三上学期,分数卡在90分上下。她去找数学老师要额外的试卷,周末空荡荡的教室里,她对着函数题、立体几何题一遍又一遍地演算。错题本上,三角函数的部分被重点标注,每天固定做10道同类题,“慢慢就找到了感觉”。高考放榜时,109分的数学成绩比模考高出近20分。
书桌上,除了一摞摞书本、试卷,还有一叠字帖。这是徐俊莹为自己找到的独特解压方式,从小学六年级保持到现在。最初,是班主任要求大家每天写一页硬笔书法,渐渐地,这成了她的爱好,“写字时必须全神贯注,连呼吸都要控制,焦虑感不知不觉就消散了”。
这种专注力,和她对文科的浓厚兴趣相得益彰。她尤其喜欢历史和语文,被课本里那些跨越时间的智慧、细腻深沉的真挚情感深深打动,“是应考的知识,也是精神的滋养”。
家庭的艰辛,徐俊莹很少向外人提及,只是深埋在心底。父亲接受过肾结石手术,母亲免疫力常年低下。养蜂的收入并不稳定,即使是好的年景,也不过五六万元。此时,她的父母正在遥远的黑龙江,追着花期勤勉劳作。她知道,父母的蜜罐里,装着他们的艰辛,也装着对她和哥哥的期许——“别再像我们这样奔波”。
在采访的前一天,浙江农林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录取通知书送达了。徐俊莹悬着许久的心,终于稳稳落了地,“这只是一个开始。”她笑着说,“除了完成本科学业,我计划未来考研,学习更专业的知识。”
就像蜂群寻找新的蜜源,这个“追花人”的女儿,也将迎来属于自己的迁徙。
本报记者 管丽芬 实习生 黄嘉伟/文 贾恒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