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席记者 陈炜芬
“做学问必须去现场、在一线”,是李保明对学生的要求。
在他看来,农业科研不是在实验室里空想,而是要把论文写在鸡舍的墙壁上、猪栏的栏杆上。他指导学生的方式别具一格——要求每个研究生在养殖场驻场,与工人一起喂料、清粪、接生小猪,从最基层的问题中提炼科研课题。
回溯1998年,李保明敏锐捕捉到新型人才的培养需求,率先打造出崭新的课程——“畜牧工程工艺学”(现为“设施农业工程工艺”)。自2000年起,这门课便稳居专业核心课程之列,成为学子们科研探索的重要基石。
他偏爱“反向设计”的巧思,在每一次与学生的思维碰撞中,都会像打磨璞玉般反复雕琢课程。讲台上下的每次互动,都化作课程生长的养分——今天植入国外设施农业的前沿突破,明天融入国内高效生产的实践智慧。他将多门课程的精髓重组串联,最终形成一套完整的设施农业生产模式,让书本上的理论变成解决实际问题的钥匙。在他的课堂上,学生们总能触摸到行业跳动的脉搏,感受到知识落地的力量。
2011年,在李保明牵线搭桥下,一场跨越国界的学术之约悄然缔结——由美国伊利诺依大学等15所国际知名高校,联袂中国农业大学等5所国内院校,共同组建“动物环境与福利国际研究中心”。借助这座跨国学术桥梁,五十余位国内教师与博士生走出国门,在异国实验室里碰撞思想、深耕研究。同时,他们带着本土的研究成果站上国际讲台,用扎实的实践案例讲述中国故事,在全球学术版图上刻下中国设施农业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