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淑芳
刷朋友圈时,总看到有人晒跑步轨迹;下班路过健身房,玻璃窗里永远挤满挥汗的身影;就连周末的公园,也到处是穿运动装的年轻人。这股运动热潮,与其说是跟风,不如说是一代年轻人在寻找与生活对话的新方式。
在魏挺的健身房,有个穿卫衣的姑娘,举哑铃时脸憋得通红,放下器械后扶着膝盖休息。她告诉我,以前总觉得健身就得练出好身材,可现在更享受“举起来”的瞬间,也不是跟谁比较,就是想看看自己到底有多大的劲。这种从“向外攀比”到“向内探索”的转变,是当下年轻人运动观最生动的诠释。
这让我想起张多尼的骑行队。一群人在白云山爬坡,有人喘得说不出话,却谁也没停下。到达目的地时,有人会对着自己说“我可太牛了”。这种坚持,藏着他们对生活的另一种感悟,当生活里的难题找不到答案时,不如先给身体一个明确的目标,让肌肉的酸胀代替暂时的迷茫。就像一个骑行到山顶的小伙子说的:“坡再陡,努力蹬着蹬着就上去了。生活过坎儿大概也是这样。”
看着这些流汗的脸,我突然明白,年轻人往运动场跑,并不完全是为了瘦几斤、练几块肌肉,他们是想在快节奏、碎片化的工作生活里,找个能大声喘气的地方;在被各种标签裹着的日子里,借着汗水看清“我是谁”。
这大概就是运动最珍贵的馈赠,它让年轻人在不确定的世界里,找到了一种确定的成长方式:不用跟谁较劲,不用急着证明,只要每天多花一点力气,就是最好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