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日的疲惫,往往不是一层薄薄的疲劳,而是沉甸甸的倦怠感。于是,年轻人纷纷奔向运动场,无论是健身房的器械区,还是户外的球场、山路、绿道,都成了他们找回精气神的地方。
不需要长期专业训练,“传、帮、带”的热烈氛围足以让丽水人同享体育的快乐。正是这样的风土,孕育出火爆今夏的“浙BA”篮球赛。
数字增长只是表象。运动热的背后,自我状态觉醒才是本质的驱力。年轻人不再满足于光鲜亮丽的修图,而是渴望摆脱虚拟的滤镜,通过汗水与律动,重新找回身体的真实力量。
找回“活人感”
在丽水繁华商圈的一角,32岁的魏挺开了间设计感十足的健身工作室。落地玻璃窗外是城市的车水马龙,室内则摆满了锃亮的“赛级”器械。不过,他所理解的“自我状态觉醒”不靠单纯的肌肉堆砌,而是通过与器械、阻力的真实较量,激活潜藏在体内的能量。
每天傍晚,工作室里总会响起有节奏的哐当声。“最有爆发力的时刻,是做力量训练时即将力竭的瞬间。”魏挺说,当自己硬拉起远超自身体重的杠铃时,内心涌起的满足感难以言喻,“线上点赞带来的虚拟成就感,根本无法比拟。”
魏挺不是在这座城市里追寻“爆发力”的少数派。年轻的健身教练张多尼将这一理念延伸到了更广阔的场地。作为“新潮运动”的发起者之一,他不仅带领学员在封闭的健身房内与器械较劲,还将活动范围扩大到绿水青山间。无论是骑行、飞盘,还是网球、马拉松,只要在群里发送一个定位,总有应者云集。
“在没有围墙和天花板的地方,身体才能真正获得自由。”张多尼加入的骑行队名叫“卷帘门”,意思是要“一点一点地卷到更高处”。白云山是他们最爱去的地方,因为费劲地骑上一个又一个山坡,看见整座城市在眼前铺开时,有种说不出的畅快。在他组织的马拉松队伍里,这种感受同样鲜明。起初,有的队员还带着白天精致的妆容,有点难以摆脱的矜持,但随着里程累积,那些所谓的“外形包袱”都被抛在脑后了。
“年轻人渴望的是‘活人感’。”张多尼说,这不仅是汗水与肌肉的较量,也是与寻常生活、繁忙工作的拔河,“身体释放能量的过程,心理和情感也获得了涤荡。大家通过运动,放下来自外界的标准与压力,与自我和解。”
无论是马拉松结束后泛红的脸颊,硬拉时顾不得管理的表情,还是徒步后的灰头土脸……这些曾被滤镜抹去的“颗粒感”重新浮出水面。有人说,练硬拉时学会的坚持,帮他扛过了项目攻坚的煎熬;有人觉得,骑行爬坡时的呼吸节奏,让他在堵车的烦躁中也能恢复平静。
在运动中积攒的丰富体验,不知不觉就成了应对困难的底气。
敢于“做自己”
找回“活人感”的本质,不是迎合外界的期待,而是唤醒“做自己”的勇气。这份勇气,并非对抗世界的锋芒,而是在日复一日的琐碎中、在旁人目光的压力下,依然能辨认出心底真实的渴望,迈出勇敢一步。
位于市中心商业大厦内的普拉提工作室,看似温馨如家。米白色的空间里点缀着绿植,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玫瑰香。在这里,沈瑶希望创造一个属于女性的“心灵小天地”,让大家可以暂时放下“职员”“妻子”“母亲”的多重身份,找回那些不被角色定义的“我”。
每月的会员日,是最热闹的时候。有时是练完普拉提,大家围坐学插花;有时是核心训练后,一起揉面团、裱奶油;有时是一起看场电影、聊聊心事。“没有KPI和家务事,大家交流感受、纾解焦虑,也分享生活中的小确幸,笑声与泪水同样真实。”
宝妈晶晶是资深老会员。过去,她的时间总被孩子的奶粉、辅食、早教课占据,连买衣服都要优先考虑“是不是方便抱孩子”。练习普拉提的最初半年,她总盯着体重秤,练得狠了就焦虑,没能减重就沮丧。直到某次会员日,有人无意说:“你看这花,有含苞的、有半开的,每朵都不一样,才会好看。” 那天她忽然松了劲,“运动不是为了把自己塞进小码的衣服,而是借着拉伸和呼吸,听见自己心里的声音。”
“身体是值得信任的朋友,而不是需要严格改造的对象。”沈瑶说,无论在哪个运动场,汗水洗掉的都不只是疲倦,还有那些“你该瘦一点”“要温柔得体”的条条框框。
而在魏挺的工作室,“做自己”的方式也在不断被探索和实践。魏挺发现,不少女性会员在混合区域进行力量训练时,总是很拘谨。为了消除她们的顾虑,他开设了一个“专属空间”,里面安装了暖光灯,搭配杏色墙面、适合女性力量训练的器械,营造出温馨包容的舒适感。“传统力量训练的环境对男性更友好,我希望让更多女性摆脱他人眼光的束缚,专注于自身。”
运动场外的生态也在改变。社交媒体上,越来越多的分享帖里透出一种“松弛感”,比如有人大方分享自己与“微凸小腹”和解的过程,有人庆祝力量增长而非体重下降,等等。年轻人开始理解,运动的意义不只是外形上的改变,而是对个性与生命力的全面展现。他们不再迎合现成的标准,而是在自我突破中找到专属的节奏与力量感。
一种“长期主义”
生活的答案常常模糊不清,但运动场里却有明确的理性。“在有氧运动上花时间,心肺功能必然提高;在器械训练上投入,力量肯定增长。”独立教练夏章利告诉记者,运动是少数“付出就有回报”的靠谱事儿,这也是越来越多年轻人选择走进健身房的原因。
与“天性的懒”较劲,是推广运动“长期主义”最难的关卡。夏章利的目标,不仅是帮助学员短期获得体能提升,更要将这种热情转化为长期的坚持。体育专业出身的他,是很多人眼中的“学术型教练”。空闲时,他总会打开电脑,对着屏幕翻译外文期刊,从《Sports Medicine》到《Exercise And Sport Sciences Reviews》,他逐字逐句翻译着最新研究,再把论文里的实验数据变成学员能看懂的训练计划。
个性化训练,是他将“长期主义”落实的关键。他很清楚健身没有一成不变的解决方案。新会员找上他,首先需要填写一份详细的问卷:是否曾经训练过?是否有旧伤?一周能抽出多少时间?预算是多少?这些看似琐碎的问题,实际上为夏章利设计个性化的训练计划奠定了基础。此外,他还会根据学员的身体评估结果,量身定制进阶路径,定期根据学员反馈和最新研究调整方案。
有位学员初来时充满热情,但不久后,肌肉酸痛和缓慢的进展让他感到沮丧,训练变得“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夏章利并没有简单地口头鼓励,也没有严厉催促,而是打开平板电脑,展示了一份事先准备的资料,用最直观的科学证据,向学员解释运动带来的多重益处。这些好处不只体现在体重秤上的数字变化,更体现在细胞的代谢、内分泌的平衡和神经系统的增强上。
接着,他重新为这个学员定起点,先让身体习惯“动起来”,养成没压力的运动习惯后,再加上简单的自重训练,接着让强度慢慢提高。“别老盯着终点”,夏章利常跟学员说,“健身不是百米冲刺,重要的不是今天练得多狠,而是明天、后天,你还能坚持留在这儿。”久而久之,学员便能在“细水长流”的训练中,看到身体和心理的双重变化。
对年轻人来说,健身中的“长期主义”,既是通过意志力锤炼肌肉的过程,也教会了他们如何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保持一种“说到做到”的笃定态度。这种持之以恒的精神,塑造了更强健的体魄,也带来了坚定不移的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