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热的夏日午后,聒噪的蝉鸣不绝于耳。季宝凤站在路边,顶着烈日张望,见记者一行走近,远远便笑着招手。
“我家不好找。”跟随她的脚步,我们走过一段长长的台阶,来到了一幢简陋的出租房前。狭窄的楼梯间里,住着一家五口。
进门不到20平方米的空间里,摆着两张旧木床、一个简易衣柜和一张磨得发亮的方桌。这是宝凤与刚毕业的姐姐、正在读高一的妹妹共用的所有家当。小小的阳台勉强能容一人通行,隔壁那间更狭小的房间,是父母的卧室兼餐厅。盛夏酷暑,仅靠一台摇头电风扇,根本无法驱散满屋的闷热。
宝凤家曾多次搬迁。“小学五六年级时,我们搬到了这里。”宝凤说,这里离学校近,租金也便宜,“一个月只要625元。”在她更早的记忆中,居住条件更为艰苦:从家乡到县城,一家人起初租住在上店街的民房,后来房屋被鉴定为危房,他们被迫搬进潮湿的地下室,几经波折,才得以在此安顿。
生活的重担,压得一家人喘不过气。父亲曾在县城当木工,收入一直不稳定,去年3月又突发中风,右半身偏瘫,右手完全失去力气,再也无法从事重体力劳动。“顶梁柱”倒下了,养家的重担只能由母亲一肩承担。
“妈妈是食堂的洗碗工,很辛苦。”宝凤说,母亲利用一切空闲时间打零工,为的是每月多挣400元,供三姐妹读书。但生活的磨难没有让宝凤自怨自艾,反而让她早早独立自强。学习之余,她总是主动承担家务,洗衣服、扫地,尽力为母亲分忧。
进入高三后,宝凤感到了时间的紧迫,大幅度提升了学习强度和密度。她开始更加专注于弱势科目,制定详细的学习计划,争分夺秒地投入其中。今年高考,她获得了633分的好成绩,“语文和数学属于超常发挥,但英语和生物的成绩没达到预期。总体还算满意。”她告诉记者。
数学曾是她最大的难关。高一高二时,成绩常在90到100分之间徘徊。“我不信自己学不好!”这股不服输的劲头支撑着她投入题海战术,针对薄弱环节密集刷题巩固知识,每道错题的更正流程都工整地抄在本子上,反复批注、演算、重做,厚厚的错题本积累了好几册。高三那年,她宿舍的灯总是亮到深夜,草稿纸写满了,翻过来继续用,直到彻底吃透基础题、攻克难题才罢休。正是这种锲而不舍的“死磕”精神,让她最终在高考中取得了数学116分的突破。
在紧张的学习之余,宝凤最爱打羽毛球:“有时做题做得烦了,就和同学聊聊天,笑一笑也能舒缓情绪。实在排解不了,就去痛快打场羽毛球,出一身汗,心情也会好很多。”
这个夏天,宝凤的姐姐大学毕业,正在求职路上奔波,而宝凤也找了一份暑期工。“7月底开始上班,虽然工资不高,但能为家里减轻一点负担。”现在,宝凤收到了录取消息,她被杭州电子科技大学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专业录取。“我想学门实实在在的技术,早点挣钱养家。如果有机会,我会继续深造,很想看看外面更广阔的世界。”
本报记者 管丽芬 实习生 陈悦之 通讯员 章乐乐/文 记者 贾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