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席记者 陈炜芬
松古灌区,是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上闪耀的名称,也是流动的水利文明教科书,向世人昭示:真正伟大的遗产,从不是凝固的标本,而是活着的智慧、流动的传承。
松古灌区的永恒魅力,首先在于它破解了人水关系的千古命题。从“竹笼装石”筑坝的生态巧思,到“鱼鳞堰体”展现的刚柔并济,古人治水的智慧早已超越了单纯的技术层面,深植于“天人合一”的哲学沃土。没有钢筋水泥,却用“七三法”的分水智慧,让上下游各安其分;没有精密仪器,却以“轮灌制度”,让每一寸土地都喝饱清水。这些闪耀着东方生态智慧的光芒,在生态优先成为全球共识的今天,其价值愈发璀璨夺目。
尤为可贵的是,松古灌区在当代完成了古老智慧的创造性转化。它没有被封存于博物馆的玻璃柜中,而是主动拥抱时代,焕发新生。古堰水系成为生态研学的天然课堂,让青少年在潺潺水声中触摸历史;水利博物馆的建立,让沉默的工程开口讲述千年的故事;水旅融合精品线路,将古堰遗产、水韵资源和沿途风景串联成链。
松古灌区的奇迹,从来不是“过去完成时”。它不断启示我们:尊重自然之道、坚守公平之约、激发民治之力、拥抱时代之变,是破解诸多发展难题可资借鉴的东方方案。松古灌区的清流,流进岁月深处,也流向时代潮头,值得我们细细品读、深深汲取。
水脉不绝,智慧长流——松古灌区的故事,正在进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