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瓯江特刊

  松古灌区的价值,远不止惠及16.6万亩良田。

  它是一部活着的水利文明史。26方元明清碑刻、25篇榜文,藏着历代治水思路:清代《石门圳碑记》里,“借地建圳”的邻里契约,透着古人的相处之道;清代《独山摩崖》上,按亩派捐的筹资细则,藏着共享共治的生存哲学……这些珍贵文献,是中国古代水利的“活档案”,重若千钧。

  这座世界中小流域古代灌溉工程的典范,也浇灌出文化的沃土。宋代以来,松阳文风如稻浪翻涌,收获“浙南邹鲁”的美誉。古市镇的文昌阁,至今留存着明代大学士宋濂“水润文脉,田沃才丰”的题匾。或许,正是灌区的汩汩清流,酝酿出“耕读传家”的底气,让文明的种子落地生根。

  千年堰坝依旧奔腾,秘诀藏在“守护”二字里。

  元至正六年(1346年),金梁堰专门成立堰坝董事会,现存的《金梁堰碑记》中就有关于堰坝的放水、分水和整修堰渠等事宜的记载。凡灌溉面积较大的堰坝,诸如青龙堰、白龙堰、芳溪堰、观口堰等均设立“堰董”,由堰长负责管理堰坝,按受益田亩收取堰渠维修经费,亦可以工代资。

  明嘉靖四年(1525年),芳溪堰受益户推举孙旻璋为堰长,负责管理堰坝及水务。清乾隆六年(1741年),白龙堰设立水利会,以会费收入作为白龙堰维修的主要资金。独山摩崖石刻,至今保留了清光绪年间青龙堰堰董所立的“堰规”。

  从堰董制到水利会,制度的根须深扎大地,护佑着灌区防洪、清淤、岁修有序,更让涓涓清流淌得公平。

  这份守护,在今天续写新篇。

  2019年以来,近1.3亿元投入,让117座堰坝重生、165公里渠道焕新。当祖先的智慧,遇上新时代的匠心,灌区的土地便有了旱涝保收的底气。

  水脉牵着文脉,过去连着未来。松古灌区的珍贵正在于:让历史活在当下,也从当下生发出未来。

Copyright 2002-2021 lsnews.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由丽水网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3120180016 | 浙ICP备04000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3677号
主管单位:中共丽水市委宣传部 主办单位:丽水日报社
编辑部电话:0578-2127345
省新闻道德委员会举报中心投诉电话:(0571)88901234 手机:18806501498 传真:(0571)85175125 邮箱:zjsjx@zjncws.com.cn
违法和不良信息公开举报电话 | 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电话:0578-2127345 邮箱:2314875226@QQ.com
丽水日报社(丽水网)法律顾问:浙江博翔律师事务所王伟斌、蓝先锋、应相业
浙公网安备 33110202000139号

2025-07-25 1 1 丽水日报 content_404181.html 1 3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