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技术“上新”到产业“焕新”,如今的安徽正锚定未来产业发展方向,不断拓宽创新成果应用场景,强化产业链上下游配套能力,产业聚链成群的效果正在显现。
在芜湖市湾沚区,12年前的一片荒地如今崛起为现代化航空小镇。步入园区,记者发现,从飞机发动机、复合材料再到航电系统、螺旋桨,方圆数公里内就能找到制造通航飞机的全部国产供应商。
在中电科芜湖钻石飞机制造有限公司,总经理田满林向记者们展示一款自主研发的飞机。
“这款双发四座固定翼飞机是以DA42型为基础研发的最新型号飞机,搭载了国产航空发动机和国产航电系统,最大巡航速度352千米每小时。”田满林介绍,该飞机所采用的关键部件,例如发动机、航电系统等都由园区内企业自主制造。“从零部件生产到整机下线试飞,这里是全产业链,不出园区,实现整架飞机的完整制造。”
中电科芜湖钻石飞机是第一家落户航空小镇的整机制造企业,也是“链主”企业,在其带动下,10余年来这里集聚200余家上下游企业。而芜湖市现已集聚航空新材料、无人机、发动机等产业链企业近200家,涵盖研发、制造、维保、运营、培训全产业链,整机重点核心部件自主配套率达100%。2024年,全市低空经济产业营收达463.8亿元,同比增长15.95%。
同样的产业集聚现象在聚变能源领域出现。合肥市依托EAST、BEST等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汇集近60家核聚变能源产业企业,涵盖上游超导线材生产、中游主机设备制造、下游设计运营商等全产业链。此外,2023年在合肥成立的聚变产业联合会,已汇集会员企业200余家,覆盖超导材料、磁体系统、真空设备等产业链环节。
量子科技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前沿领域。合肥是中国最早系统布局量子科技研发及产业化的城市之一,仅在合肥市高新区的云飞路上便集聚了30余家量子科技龙头企业。在合肥全市,量子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已有近90家,居全国首位。围绕量子产业,合肥市已初步构建了从基础研究、核心技术攻关到工程化、产业化的完整生态链。2024年,该市在量子产业链实现营收近14亿元,同比增长21.6%。
“合肥正利用试点建设‘国家量子信息未来产业科技园’的契机,加大资金、人才、场景、产业园区等全要素全周期服务,推动前沿科技研发‘沿途下蛋’,拓展更多‘量子+’场景示范应用,力争到2027年,集聚量子信息企业超150家,将量子产业打造成百亿级产业集群。”合肥市科技局副局长吕波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