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叶江
一辆巡回诊疗车,带着全套诊疗设备为偏远山村村民服务。
5月20日,在瑞士日内瓦召开的第78届世界卫生大会主题边会上,景宁卫生健康局代表中国分享了山区“智慧流动医院”经验做法,世界卫生组织官员纷纷点赞。
推行“固定+流动”的山区公共服务模式,让群众幸福可感,这是丽水与全省同步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生动写照。
25年砥砺前行,丽水人民牢记嘱托,将“人民至上”刻在心间,在浙西南的红土地上,向着实现共同富裕美好生活的目标奋力奔跑。这份答卷,厚重而温暖。
改革破局促“融合”
20多年前的丽水,城乡居民收入仅为7582元与3145元,巨大的差距横亘眼前。出路何在?丽水人民发扬老区精神,用改革破局,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农民异地搬迁成为“融合”的起点。25年来,丽水先后实施下山搬迁、下山脱贫、“大搬快治”“大搬快聚”“跨山统筹富民安居”等重大工程,让近60万名山区群众远离高山远山、地质灾害点,融入城市里的现代化社区,开启了新生活。由此,丽水全域深化,扎实做好群众内聚外迁文章,逐步走出了一条“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一体”的山区城乡融合发展的新路子。
云和县率先探路“小县大城”发展战略,将散居山间的农户汇聚到新城,发展来料加工、食用菌种植……搬迁户在家门口就业,人均年收入从不足3000元跃升至3.8万元,实现了从“山民”到“市民”的华丽转身。
当下山农民点燃的炊烟在新社区升起时,松阳县的老屋同样在焕发新生。全县600多幢闲置老屋被流转修缮,植入民宿、艺术家工作室等业态,发展民宿456家,年营业收入超1.5亿元。那些曾“空得能听见回音”的老宅,如今萦绕着游客的欢声笑语。
“以前困在山里,赚不到钱,进城了就业机会多,现在城乡可没啥区别。”家住云和普光寺小区的老叶笑着说自己是山里来的城里人,之前在木玩厂打工,现在又回到农村种田、养鱼、开农家乐。
从山里来,回山里去,改革赋能资源转化,点绿成金。
作为全国首个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试点,丽水让生态优势变成富民资本——青田“稻鱼共生系统”建成7000亩示范基地,农民亩均增收近2000元;庆元“林—菇共育系统”推动食用菌全产业链产值达58亿元,4万名从业者人均收益超3万元。
25年来,丽水先后成为全国首个经央行批准的农村金融改革试点地区、全国普惠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改革试验区、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山区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改革、全国首批扶贫改革试验区……以系统性、整体性的改革布局,构建起了城乡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共进的发展新格局,吸引越来越多的人来到乡村创业生活。
去年6月启动的“共富合伙人”计划,短短一年时间已吸引304名合伙人,落地255个项目,投资金额达16.21亿元,推动100多个乡村实现社会投资“零”的突破。
产业强基增活力
25年来,丽水立足山区实际,聚焦富民增收,构建以共同富裕为导向的持续增收机制,实施村级集体经济、农民收入双增计划,着力缩小收入差距。
(下转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