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集不是终点,让民歌活在当下才是传承。”邱彦余常常在文化馆的办公室里对着录音带陷入深思。畲族民歌旋律质朴,歌词多为七言一句,四句一段,如何让它们在现代舞台上焕发新生?这是他一直在探索的问题。
探索从舞台创作开始。他与同事们一起,汲取畲族民歌元素,精心编排创作了小歌剧《香茗曲》、小演唱《绘新图》和舞蹈《凤凰彩带飞北京》等节目。1980年,《凤凰彩带飞北京》在第一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中获奖。这次崭露头角,让邱彦余更加笃信:创新的前提,是要守住传统的“根”。
对“根”的坚守,在大型畲族风情歌舞剧《畲山风》的创作中愈发鲜明。1997年,为了创作这部作品,他和搭档陈江风专程赴福建宁德、福安等地采风。“不同地区的畲族民歌有不同的调式,比如景宁的畲歌是角调式,莲都则是商调式。要把这些差异融合出‘大畲族’特色,是极大的挑战。”排练中,儿时耳熟能详的《抬新娘》童谣给了邱彦余灵感,他将充满生活气息的“尼娜尼诺邦邦”的吆喝声巧妙编进第三幕“秋嫁”乐曲,既保留民歌本色,又增添了舞台张力。
1998年11月,《畲山风》登上首都舞台,邱彦余引吭高歌,将山野之气融入现代剧场。演出结束时,掌声雷动,观众依依不舍, 谢幕三次仍不肯离场。这部作品后来屡获殊荣:1999年获浙江省第六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2001年在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中荣获演出金奖、创作金奖和其他15个单项奖,2002年获浙江省第四届鲁迅文学艺术奖。它还远渡重洋,在匈牙利、卡塔尔、日本等国,畲族民歌的旋律飘扬在了更广阔的舞台上。
邱彦余并未止步于此。他还参与了《畲家谣》《千年山哈》等作品的创作,始终坚持“两条腿走路”:一方面深入挖掘原生态内核,在《千年山哈》中完整保留《敬酒歌》的核心旋律,让古老的曲调直击人心;另一方面,他大胆采用现代技法,“就像畲族先民在迁徙时,既带着祖祖辈辈的火种,也会为新的家园开辟新路。”
他深知,传承不仅要扎根于乡土,更要薪火相传。任馆长时,他组建了“民族文化工作队”,后来逐渐发展为景宁歌舞团。退休后,他筹建了丽水市浙西南畲族歌舞团,带领团员走村串寨,将民歌送到田间地头。
2014年,他编著的《畲族民歌》作为浙江省非遗丛书出版,系统梳理了畲歌的脉络。多年来,他把畲歌带进丽水学院、丽水职业技术学院等学生课堂,在年轻学子心中播下传承的种子。
山风轻拂,茶园如诗,那些曾沉默在岁月深处的歌谣,已经挣脱了时光的枷锁。它们在舞台上流转,在课本里扎根,在年轻人的歌声里生长,续写着属于畲族的诗意篇章,如同跳动着的、蓬勃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