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淑芳
第一次在峰山村的盘山道上晕车时,我明白了什么是“来自高山的考验”。9.8公里山路上,每道急弯都在叩问:你是否愿意为抵达而承受颠簸?而远方的山墩,既是困住山村的天然屏障,也是藏着答案的锦囊——高山的馈赠,从来都裹在艰难的外壳里。
这里的馈赠不是直白的给予。1948年,红军伤员躲进墩间时,岩缝里渗出的山泉是救命水;如今检测报告上“0.65mg/kg硒含量”的数字,让同样的土墩成了“聚宝盆”。但这份馈赠藏得太深 ,它需要地质队员背着采样箱踏遍泥泞,需要实验室光谱仪的精准捕捉,更需要“陈继毅们”放弃城市生意回乡深耕的勇气。
等待馈赠的过程也伴随着挣扎和试错。茶厂的兴旺、“黄金芽”千元一两,是短暂的光亮;钼矿加工厂的断壁残垣,也在诉说着“此路不通”。直到富硒认证的红章盖在文件上,峰山人才明白,高山不会让馈赠凭空消失,只是会换种方式被发现。
而运用馈赠的智慧,更藏在每一个审慎的选择里。比如当“种什么”的问题摆在面前,村民没有跟风栽种市场热门品种,而是将茶青、稻米、黄精甚至山泉水分批送往实验室,用科学数据绘制出“富硒图谱”。这些选择也印证了,高山馈赠的不是现成答案,而是需要用科学与历史共同解锁的密码。
现在,九十九墩还在酝酿更厚重的回馈。而能否接住这馈赠的关键,在于是否愿意带着敬畏与耐心,等它显影、懂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