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深读

  大山的印记

  车行于通往峰山村的唯一盘山道,沿途陡峭的山体如刀削斧劈,不到6米宽的山路紧贴着崖壁,每次急弯都让人心跳加速。车窗外,山墩在雾霭中时隐时现。这些直径50米至100米的土墩,经历了漫长的时光,仍保持着近乎完美的圆丘形态,如同大地上随手摆放的棋子。

  “九十九墩,见证过最坚韧的力量。”峰山村党支部书记陈继毅出生于1976年,从小听着村民英勇抗敌的故事长大。彼时,作为浙南红十三军一团驻训点、红军挺进师两次宿营地的峰山,在战火中化为焦土,幸存的村民带着伤员躲进山墩间的裂隙,靠采摘野果、饮用山泉苦撑42个日夜。峰山,也因此有着“革命老区村”的荣誉,九十九墩之下,至今埋着忠骨。

  地理的隔绝,也成为命运的一部分。村庄四周连绵环绕的群山,形成了难以逾越的天然屏障。村民在山墩间开垦层层梯田,种下的粮食蔬菜虽能自给自足,但由于交通不便,农产品难以流通,收入始终微薄。

  上个世纪,峰山村曾有过短暂的繁荣。国营峰山林场、峰山茶场为许多村民提供了工作岗位,相邻的石平川村钼矿也带来就业机会,峰山成了初加工中心,100多亩土地上堆满了矿石,村民在加工厂忙碌,每天能有二三十元收入。然而好景不长,随着钼矿市场进入寒冬期,加工厂关停,茶厂也因运营资金不足等问题陷入困境,曾经卖出“千元一两”高价的“黄金芽”,最终因疏于管护,在海拔1000米的山墩上沦落为野茶。

  出路究竟在哪里?“读书,走出去!”峰山人给出了朴素的答案。从上世纪90年代起,背着帆布书包的孩子沿着蜿蜒的盘山道走出大山,有的考入重点大学,有的在城市创业打拼。陈继毅20岁那年也离开了家乡,像许多年轻人一样,在外漂泊了20多年。当他2020年返乡时,村里1800多户籍人口中,留守的不足200人,大多是白发苍苍的老人,曾经热闹的村庄已显得空寂。

  就这样,峰山村连同它的九十九墩,像饱经风霜的老人,一面守着红色历史与满目苍翠,一面静静等待新的命运转机。

  深藏的馈赠

  转折始于一场看似偶然的地质勘察。

  2023年5月,浙江省工程物探勘察设计院的越野车驶入了峰山村。受青田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委托,勘探队员肩负重任——开展覆盖全域的土壤富硒调查。

  背着沉重的采样箱,队员们深一脚浅一脚地穿梭在九十九墩之间。铁锹插入泥土,取出一份份看似寻常的样本。谁也没想到,它们竟然蕴藏着改变整个山村命运的秘密。

  样本被带回杭州的实验室。经过光谱分析,专家确认,峰山土壤的硒含量高达0.65mg/kg,超过全国土壤硒含量均值的2.1倍,在中国地质学会同期认证的全国富硒地块中,峰山居浙江省第一、全国第六。这一发现,照亮了峰山的未来。

  基于权威的科学报告,2023年9月,一个载入峰山村史册的喜讯传来:峰山村1094.22亩土地,获得了中国地质学会“天然富硒地块”的认证。

  消息在峰山村传开,村民们意识到,脚下这片土地原来如此珍贵。市场上,富硒农产品的价格高出普通产品数倍,大家看到了希望,心中沉寂已久的梦想终于有了释放的可能。

  随后,黄垟乡政府进一步对峰山村进行富硒资源摸底。村民将峰山九十九墩间生长的茶青、稻米,甚至山坡上的土豆、番薯,以及清澈的山泉水,仔细地分门别类,送往丽水和杭州的专业检测机构。他们急切地想知道,这片神奇的土地,究竟能孕育出哪些富硒的宝贝。

  检测报告一份份传回峰山,清晰地勾勒出一幅富硒农业的潜力图景:稻米、茶叶、中草药黄精,在富硒土壤的滋养下,展现出高于普通产地的硒含量,最有希望成为打响“峰山硒品”名号的产品。

  一场以富硒资源为引擎的乡村振兴实践,就此拉开帷幕。

  红绿的交响

  富硒的土壤里,希望的种子被峰山人小心翼翼地埋下。

  这几年,省里的科技特派员、农业和林业专家闻“硒”而动,他们的身影频繁出现在峰山的田间地头,融入了九十九墩的风景。在仔细考察了土壤特性、气候条件和种植传统后,一位林业专家提出了关键建议:“这里的生态和土壤条件,非常适合种植藤茶。它耐瘠薄、经济效益高,是发展富硒特色产业的好选择。”这个科学的“金点子”,被峰山人如获至宝般记下,并迅速纳入试种计划。

  不久后,50亩藤茶和“美香占2号”稻种在这片土地上扎了根。黄精种植基地里,负责人陈江平看着墩坡上郁郁葱葱的药苗,脸上露出笑容:“过去一公斤普通黄精卖600元,现在我们这富硒地里种出来的黄精,价格能翻倍。”富硒土地认证点燃了村民复耕的热情,土豆、番薯、南瓜等农产品也重新生长在了坡地上。

  然而,富硒土壤只是起点。峰山人明白,要让产业实现长远发展,需要面对很多现实问题。山高坡陡,地块分散,如何有效统筹资源成了难题。

  “在黄垟打造‘一村一品’的过程中,峰山的定位是红绿融合。”黄垟乡党委书记张永生摊开规划图告诉记者,除了已建成的红色革命纪念馆、将军塘等节点,千亩龙魁茶庄园、采茶体验区、硒博物馆等一系列项目将进一步推动地方发展。在村子的中心区域,老国营茶厂正迎来新生,未来将变身为富硒农产品展示中心,将红色的“魂”、绿色的“韵”紧密相连。

  但发展之路并不平坦。眼下最棘手的问题,依然是那条9.8公里的盘山险路。尽管村里新增了民宿,旅游接待能力提升,但险峻的路况仍让不少人望而却步。物流不畅,产业扩张也受限。“路,是增产增收的关键。”陈继毅深知,要打破这一瓶颈,拓宽这条路势在必行。

  站在村口,陈继毅望向远处的山墩。那里曾是他逃离的起点,如今成了梦想的归宿,“你看那九十九个山墩,山下埋着硒,山上藏着红,都是金山银山。”

Copyright 2002-2021 lsnews.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由丽水网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3120180016 | 浙ICP备04000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3677号
主管单位:中共丽水市委宣传部 主办单位:丽水日报社
编辑部电话:0578-2127345
省新闻道德委员会举报中心投诉电话:(0571)88901234 手机:18806501498 传真:(0571)85175125 邮箱:zjsjx@zjncws.com.cn
违法和不良信息公开举报电话 | 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电话:0578-2127345 邮箱:2314875226@QQ.com
丽水日报社(丽水网)法律顾问:浙江博翔律师事务所王伟斌、蓝先锋、应相业
浙公网安备 33110202000139号

2025-07-10 1 1 丽水日报 content_403098.html 1 3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