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叶江
清晨的野樱谷云雾缭绕,庆元县安南乡吾际下村的茶农们背起竹篓,指尖在百年茶树的枝丫间轻盈翻飞。一顶、一揪、一放,一缕荒野茶芽落入篓中。
这看似寻常的劳作,采摘的却是身价不菲的“金叶子”。“采茶工资一年比一年高咯!”茶农胡碧莲接过报酬,笑得合不拢嘴。她的喜悦感染着周围40多位村民——举水乡月山村的云屏农产品专业合作社今年春茶季发放了20万元采茶工资,有人一次领到1.5万元,相当于普通茶园采茶工半年的工钱。
2025年的春天,庆元荒野茶接连创下纪录:香港拍卖会上,“瘦金芽”以一斤14.8万元落槌;电商直播间里,“野樱白”一小时售罄,销售额超10万元。
这些深藏高山的野茶,何以蜕变为“金叶子”?
好茶有好价
去年底,在丽水市白云森林公园的品鉴会现场,百山茶业公司的展台前挤满询价客商,标价2.5万元/斤的“百山”荒野白茶尚未加工就被预订一空。“尝过就明白,这是钱买不到的野味。”一位上海茶商指着金黄透亮的茶汤称赞道。
这份感叹正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富民动力——在庆元县江根乡的茶山上,17家经营主体带动1100多名茶农实现人均年增收近2万元。
价值的源泉,深藏于海拔1500米的吾际下村陡坡之上。虬曲的枝干挂着苍翠青苔,树冠高达三四米的古茶树散落山间。老茶农姚光平仰头望着茶树:“采这样的老茶树要带上梯子,两人配合一天才采七八斤鲜叶。”效率低仅是其一,荒野茶树一年仅采一季春茶,亩产甚至不足普通茶园的两成。于是,稀缺性成了市场共识的第一块基石。
更珍贵的价值则刻在权威检测报告中。SGS(瑞士通用公证行)的289项农残与重金属检测结果显示,6款庆元荒野茶全部“零检出”。这份纯净的底气,源于它们生长的“天然保险箱”——翻开地图,庆元地处北纬27度黄金茶带,534座千米高峰构成天然屏障,全县森林覆盖率高达85.92%,冠绝浙江。丽水市生态环境局庆元分局局长李一娇自豪地补充:“庆元环境空气质量位居全国前列,地表水断面水质达标率100%。”
天赋异禀的环境,自然孕育出茶叶的内在丰韵。科学检测揭示,荒野茶氨基酸含量比普通茶园茶高出23%,而独特的茶多酚含量更造就其不可复制的野韵。“刚入口是清雅的花香,细品则有老树特有的深沉木质香。”一位国家级评茶师在品鉴笔记中这样描述。
正是这份源于天地、淬炼于云雾的“野性”珍味,让2025年上半年丽水荒野茶以46.1吨的产量,创下1.05亿元惊人产值,均价高达1138元/斤,是全市茶叶均价的10倍以上。如今在野樱谷,游客扫码即可溯源古茶树历史,沿着生态步道探访百年茶树,茶旅融合更让8320万元年产值中的三成直接来自文旅消费。
“全国标准”保证“含绿量”
然而,当客商们惊叹于荒野茶的高价与纯净时,产业内部却曾经历过无序的阵痛。“去年有人把台地茶冒充荒野茶,价格乱得离谱。”茶商陈明回忆道。彼时的丽水市农业农村局经济作物总站站长叶建军亦深陷焦虑:“长久以来,‘荒野茶’没有统一标准,好产品也可能被劣币驱逐。”
转机在电子溯源秤清脆的“嘀嗒”声中悄然降临。在吾际下村“野樱谷”基地,来自上海、厦门的客商只需轻扫茶树上的二维码,这棵古茶的海拔、确切树龄、历年管护记录即刻跃然屏上。
“签!”查看全流程溯源系统后,他们当场与茶农姚光平签下2026年度600多斤的预售订单,最高档茶定价达1.25万元/斤。支撑这份信任的,是2025年4月出台的全国首个荒野茶地方标准——《荒野茶管护技术规范》。
“这套标准像一把精准的尺子,量出了荒野茶的真正价值。”参与制定的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专家指着条款解释,树龄超50年、生长于海拔500米以上,是荒野茶不可逾越的硬门槛;茶园需远离交通干线1000米、生产生活区300米,确保纯净的生长环境;每一棵荒野茶树都要绑定省级追溯平台,建立起唯一的“数字身份证”。
(下转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