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江敏 通讯员 吴旻
盛夏的遂昌县西畈乡举淤口村,青山叠翠,溪水潺潺,吸引着一波波游客的到来。
然而10多年前,举淤口村却是另一番景象。“破房子、烂泥路,鸡鸭满地跑,邋遢得不得了。”回忆起2007年返乡时的场景,村党支部书记杨昌兴眉头微蹙。
“自己应该为村里做点事。”出于家乡情怀,2008年,杨昌兴做了一个决定:放弃在江西年入30万元的生意,回村当村干部。
回家乡后,杨昌兴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改变村庄环境。他带领村民拿起扫把扫地、发动村民种树、带头清理河道、说服村民圈养家禽家畜……一项项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
“光靠打扫卫生就有饭吃?”工作初期,杨昌兴时常会受到村民的质疑。为此,他每天带头开展环境整治工作,多次跟村民讲洁净乡村的好处,用实际行动说服了大家。几年坚持,举淤口村蜕变为“中国乡村文明传承发展之村”,烂泥路成了花香径。
在改善村容村貌后,杨昌兴继而谋划提升村庄文化内涵。依托“中国版画大师杨可扬故里”的资源优势,他引入社会投资,建设“可扬文化园”。为争取该项目,杨昌兴往返奔波相关部门单位50余次,历时5年,“可扬文化园”终于建成。
可令他没想到的是,文化园开放后,游客进来逛一圈就走,“留不住人”的问题亟待解决。为此,杨昌兴提出“一村五园”的发展规划,以建设版画文化村为中心,打造“可扬文化园”“百合园”“森林康养园”“农事体验园”“水上乐园”五个园区,形成四季特色旅游项目,成功塑造“版画之村”品牌。2024年,举淤口村接待游客超8万人次,承接活动150余场次,带动村民增收100余万元。
去年,遂江公路通车,山门豁然打开。杨昌兴又有了新想法:用数字化思维治理乡村,吸引年轻人回村。为此,年逾60岁的杨昌兴又当起了学生,他积极参加各种培训班,学习数字化技术,提升乡村治理能力。
不仅如此,杨昌兴还喜欢找年轻游客聊天,了解年轻人的喜好和需求。在他的带领下,村里很快安装了充电桩、智慧导览屏,还开起了咖啡馆。更可喜的是,村庄的发展吸引了10多位青年返乡,当上了“共富合伙人”。
“我的未来就在这里。”望着层叠的青山,杨昌兴语气笃定。从一把扫帚扫净家园,到一双脚板跑出文化园,再到花甲之年拥抱数字浪潮,他带着举淤口村,翻越了贫穷和闭塞的大山。这个带着泥土味的版画村,正以崭新的面貌,向山外讲述自己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