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阮春生 曾翠
王黎薇 汪峰立
“真不错!既美观,又高效……”6月17日至20日,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的2025中国国际金属成形展览会上,浙江锯力煌工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参展产品高效智能圆锯机、自动化产线模型受到众多业界参观人士的关注,纷纷为其“数字化、集成化、自动化、智能化”特点点赞。
而就在5月底,锯力煌公司的自动化产线方案拿下“大单”——与中航特材工业(西安)有限公司签约,负责打造一套集“智能存储、精准下料、数据互联、数字管理”于一体的全流程解决方案,助力我国航空领域核心材料的数字化精益生产。
“航空工业是高端制造业的标杆,这个项目的落地表明锯力煌的智能锯切装备、数字化解决方案和‘交钥匙’工程能力得到了国家航空领域的认可,也说明我们坚持给锯床装上‘智慧大脑’这条路没有走错!”锯力煌董事长李斌胜说。
在缙云县壶镇镇的工业版图上,这家1983年从镰刀厂起步的企业,制造出了丽水第一台带锯床,在40余年的发展历程中不断利用科技创新迭代产品,以“智慧大脑”重构金属锯切的加工逻辑,书写了丽水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生动范本。
时间回溯到1995年,锯力煌创始人李新富在北京机床展上被一台带锯床深深吸引——传统工艺需要3小时完成的锯切,这台机器仅需十几分钟。他挪不动脚步了,“我一连去看了三天,就看这台带锯床,心想要是自己能造出来肯定有市场!”
嗅到商机的李新富回来立即借了1万多元钱,从温州旧货市场买了一台旧的带锯床,和技术员一起拆解研究了足足3个月。1995年年底,锯力煌生产的第一台带锯床成功下线,售价2.6万元,这也是丽水第一台自主生产的带锯床。
产品下线即遭疯抢的场景,至今仍烙印在老员工的记忆中:“永康客户守在工厂门口,不等喷漆就拉走设备。”市场狂热背后,是制造业对高效加工设备的迫切需求。在李新富的带动下,缙云的带锯床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仅壶镇一个镇,顶峰时就有50多家整机厂,150多家配套厂。锯床逐步发展成为缙云县传统制造业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产业,如今全县锯床生产、销量占全国锯床份额70%以上,从事锯床生产、销售等相关人员超3万人。
市场总是瞬息万变。到2008年,李斌胜大学毕业回到企业与父亲李新富一起创业时,行业已陷入低端化竞争泥潭——非标生产导致行业进入门槛低,八成市场被低端产品占据,企业间“价格战”愈演愈烈。
“必须走高端化之路。”李斌胜想要造一台符合国际标准化生产的带锯床。但这就意味着,要全然抛弃传统制造模式,从零开始研发。能否成功,是否有市场,均是未知。
(下转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