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训练场在全国已不算新鲜事物。北京、上海等地都设立了具身智能训练场,有的规模比合肥大。合肥的训练场有什么特色呢?
“国际先进技术应用推进中心(合肥)是合肥市政府主办的新型事业单位,合肥的训练场是全国唯一一家政府侧独立建设的平台。我们的平台具有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及应用场景拓展能力。”孙丹丹说。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该训练场能更有效发挥其公共属性,比如支持异构机器人(工业机械臂、服务机器人等)接入,通过标准化数据接口实现本体厂商的低门槛接入,并为非合肥市的机器人本体企业提供数据采集服务。
在运营模式上,国际先进技术应用推进中心(合肥)创新设计了联合运营、独立运营、服务赋能等三种并行的运营模式,多层次的运营架构既满足了不同发展阶段企业的差异化需求,又通过市场化机制保障了平台公共属性的实现,构建起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多方共赢的产业生态。
这里既是“机器人学校”,也是创新综合体。目前,训练场入驻了5家机器人企业、10台不同型号的人形机器人。未来,将联合各方,持续复刻巨一、联宝、江汽等龙头企业真实制造产线,延伸家庭、酒店、商超、公共安全场景,吸引更多机器人企业加入,计划到2025年底,扩建到5000平方米,面向全国征招20余家本体企业、超100台机器人,开训30个以上细分场景。
安徽明确,到2027年构建安徽省人形机器人产业的“23456”创新体系和产业生态,其中的“2”为打造合肥、芜湖两个产业先导区,合肥先导区突出研发制造和推广应用,芜湖先导区突出关键零部件生产配套。从合肥来看,该市已初步构建起“大脑(AI)—小脑(控制)—核心部件—本体制造”的全产业链条。
“合肥具身智能训练场的建设思路,是结合产业和创新优势来设计搭建的。相较而言,北京偏重基础科研,上海侧重标准制定,合肥则侧重场景实训和解决方案,成为长三角制造端的技术转化枢纽。”孙丹丹说,相信以合肥的科研实力、产业家底,加上政府的大力扶持,会很快实现从跟跑到并跑乃至领跑,成为影响全球智能机器人产业格局的新生力量。
据《安徽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