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咔咔咔”……伴随着机器人蹒跚的迈步声,在合肥具身智能机器人预训练场,数十台形态各异的人形机器人正在工作台前学习拧螺丝、搬箱子等技能。
很多人不理解,当前机器人智能到可以跳舞、跑步、打拳击,但为什么没有多少应用到工厂和家庭中去?为啥还要专门给它们建一个训练“学校”?
“那些刷屏的跳舞等视频大多是针对单一任务的算法优化,更多是技术展示,且是单一任务闭环,而家庭或工厂等场景需要多任务切换能力,例如从搬箱子切换到开门再避让行人。现有机器人的AI模型在陌生任务中极易失效。”国际先进技术应用推进中心(合肥)机器人事业部负责人孙丹丹介绍,真正的难点在于让机器人在开放环境中持续可靠地工作。
智能机器人的成长和人脑发育一样,需要经历长期的学习进化过程。就像我们现在习以为常的文本生成大模型,也都经历过初期“答非所问”的蹒跚学步阶段,经过海量数据的淬炼才变为得力助手。
孙丹丹表示,现在的训练场好比机器人特训学校,各类机器人正如参加专业课程的学生,它们将通过分级训练、能力评估和场景考核,在完全达标后才会“毕业”,最终走向实际应用场景。这样循序渐进的培养机制,才能确保每个“毕业”的机器人都是可靠的生产力伙伴。
既然是“机器人学校”,谁是“老师”呢?当然是人类。
在这里,戴上VR设备,就可化身机器人“老师”,沉浸式体验如何教会一台机器人拧螺丝。记者戴上轻量化AR眼镜,瞬间与机器人共享了同一视野。握住流线型数据手柄,一旁机器人的合金手指同步舒张,发出轻微的液压嘶鸣声。
“现在,你就是它的运动神经。”一旁的具身数据采集员吴美玲说,“操控机器人需要一定的技巧和练习,熟练以后就能轻松驾驭。”
当记者试探性转动手臂,机械臂如影随形划出相同弧线,人机动作在数据流中实现同步。锁定视野中待固定的螺丝,记者缓慢操纵手柄,引导机器人手臂握住螺丝刀,并通过手臂摆动,引导机器人拧紧螺丝。
“看似简单的拧螺丝,对机器人‘初学者’来说并不容易。”吴美玲坦言,“这台机器人每天至少要练习200次,只有通过多次训练,才能形成稳定的‘肌肉记忆’。”
“每天大量重复训练,非常考验耐心。”吴美玲坦言,手把手地教它同一个动作,能明显看到它的进步,有时就会把它当作孩子一样培养,还挺有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