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席记者 陈炜芬
在农耕文明的历史中,我国是世界上公认稻田养鱼最早的国家。
祖先造字时,将“鲜”字归为鱼部,俨然将鱼视作“鲜”的代表。清代李渔在《闲情偶寄》中直言:“食鱼者首重在鲜,次则及肥,肥而且鲜,鱼之能事毕矣。”寥寥数语,道尽对鱼之鲜美的推崇。
青田田鱼,正是“鲜美”二字最灵动的化身。
模样与鲤鱼相似,性情温驯,于稻田清波间悠然生长,易驯养,这便是青田田鱼。打捞出水的田鱼,沿脊背剖开,取出内脏,唯独保留一身鳞甲。经烹饪,田鱼色泽金黄、香气四溢,入口满是稻花清芬与鱼脂鲜香,完美呈现了古人对于“鲜”字的遐想。最特别的,莫过于那身软糯的鱼鳞——非但无粗粝之感,反而在舌尖平添一层胶质口感。
在田鱼的保存上,青田人有着无限创造力。
剖开鱼体呈扇形,涂抹海盐与黄酒,腌制入味。后用清水洗净,平摊入蒸屉,隔水蒸熟。待鱼肉摊凉,点燃炭火,在土制的炉子里铺满稻秆谷壳,将鱼坯放入烘熏……这门代代相传的田鱼干制作秘技,以古法调和时间、烟火与匠心,将稻田的生机与阳光的暖意,尽数封存于一条条金黄透亮的鱼干之中。
如今,青田田鱼干漂洋过海,成了海外游子心中沉甸甸的乡愁信物——是故土的清风、稻浪的起伏,也是灶膛的温暖、亲人的笑语。一口是滋味,一口是念想,令人难辨的是,齿颊余韵里,几分是鱼鲜,几分是故园。
“才下舌尖,又上心间”,或许这就是古人所说的“莼鲈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