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深度报道

  离歌与坚守的组曲

  上世纪90年代的东塘村,因毗邻福建省寿宁县,香菇产业迎风而起,迅速扎根在这片沃土。

  东塘村党支部书记陈世平是这段历史的亲历者,也是弄潮儿。“那时候,收购香菇的客商三五成群蹲在村口验货,好不热闹。一集装箱香菇出口日本,能换回一辆小汽车呢。”作为村里最早涉足香菇加工出口的带头人,陈世平曾将分厂开到了景宁县城与寿宁两地。

  每年超千吨的出口量,让东塘村成了远近闻名的“小香港”。最繁华时,加上外来务工者,村里的人口总数突破千人,娱乐场所、店铺旅馆鳞次栉比,俨然一座高山“不夜城”。

  然而,好景不长。2004年,因国际市场壁垒高筑,香菇收购价雪崩。年轻人纷纷背井离乡,沿着穿村而过的省道“东童线”涌向山外,村庄人口也逐渐锐减至150人左右。

  困局中,生态的禀赋与农人的韧性孕育出转机。彼时,陈世平在省农科院专家的帆布包里,第一次见到了香水百合的种球。“海拔800米以上的高山,是种植反季节香水百合的天然温床。”他蹲在试验田边,看着白色鳞茎埋进土里,心里直打鼓:“香菇都种不好了,能种得了这‘洋花’吗?”

  从试验到培育,再到推广“公司+ 农户”模式,百合的芬芳逐渐在山巅弥漫。景南乡及周边乡镇的种植面积很快突破了1000亩,1平方米土地的产值是传统作物的六七倍。反季节优势更是让东塘百合在杭州、上海市场卖出“天价”,高峰期占据全省三分之一的鲜切花市场。

  但真正让陈世平骄傲的,是生态的蜕变。“以前建大棚种香菇,村庄生态难免受损。现在种花,土地才算发挥了真正价值。”2008年,他创办的华丰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获评“浙江省十佳鲜花企业”,颁奖台上,这个皮肤黝黑的农民面对来之不易的荣誉,笑得像个孩子。

  “当时,我们带动村民种花,越种越多。”他说,百合替代香菇,不仅带来了经济收益,更为土地后续的变革,埋下了轻盈而充满希望的伏笔。

Copyright 2002-2021 lsnews.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由丽水网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3120180016 | 浙ICP备04000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3677号
主管单位:中共丽水市委宣传部 主办单位:丽水日报社
编辑部电话:0578-2127345
省新闻道德委员会举报中心投诉电话:(0571)88901234 手机:18806501498 传真:(0571)85175125 邮箱:zjsjx@zjncws.com.cn
违法和不良信息公开举报电话 | 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电话:0578-2127345 邮箱:2314875226@QQ.com
丽水日报社(丽水网)法律顾问:浙江博翔律师事务所王伟斌、蓝先锋、应相业
浙公网安备 33110202000139号

2025-06-19 1 1 丽水日报 content_401654.html 1 3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