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歌与坚守的组曲
上世纪90年代的东塘村,因毗邻福建省寿宁县,香菇产业迎风而起,迅速扎根在这片沃土。
东塘村党支部书记陈世平是这段历史的亲历者,也是弄潮儿。“那时候,收购香菇的客商三五成群蹲在村口验货,好不热闹。一集装箱香菇出口日本,能换回一辆小汽车呢。”作为村里最早涉足香菇加工出口的带头人,陈世平曾将分厂开到了景宁县城与寿宁两地。
每年超千吨的出口量,让东塘村成了远近闻名的“小香港”。最繁华时,加上外来务工者,村里的人口总数突破千人,娱乐场所、店铺旅馆鳞次栉比,俨然一座高山“不夜城”。
然而,好景不长。2004年,因国际市场壁垒高筑,香菇收购价雪崩。年轻人纷纷背井离乡,沿着穿村而过的省道“东童线”涌向山外,村庄人口也逐渐锐减至150人左右。
困局中,生态的禀赋与农人的韧性孕育出转机。彼时,陈世平在省农科院专家的帆布包里,第一次见到了香水百合的种球。“海拔800米以上的高山,是种植反季节香水百合的天然温床。”他蹲在试验田边,看着白色鳞茎埋进土里,心里直打鼓:“香菇都种不好了,能种得了这‘洋花’吗?”
从试验到培育,再到推广“公司+ 农户”模式,百合的芬芳逐渐在山巅弥漫。景南乡及周边乡镇的种植面积很快突破了1000亩,1平方米土地的产值是传统作物的六七倍。反季节优势更是让东塘百合在杭州、上海市场卖出“天价”,高峰期占据全省三分之一的鲜切花市场。
但真正让陈世平骄傲的,是生态的蜕变。“以前建大棚种香菇,村庄生态难免受损。现在种花,土地才算发挥了真正价值。”2008年,他创办的华丰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获评“浙江省十佳鲜花企业”,颁奖台上,这个皮肤黝黑的农民面对来之不易的荣誉,笑得像个孩子。
“当时,我们带动村民种花,越种越多。”他说,百合替代香菇,不仅带来了经济收益,更为土地后续的变革,埋下了轻盈而充满希望的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