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每年初,浙江省政府、丽水市政府均提出办好十方面民生实事,这既是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重要举措,更是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推动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的重要抓手。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好省、市政府民生实事责任清单,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主动担当,真抓实干,推动省、市民生实事项目高标准落实、高质量建成、高品质运行,赢得了丽水山区百姓的广泛赞誉。从今天起,本报推出“政府民生实事的丽水暖心答卷”系列报道,以新闻视角采访报道民生实事在丽水各地推进落实的生动实践与显著成效,以鲜活故事和案例展示省、市民生实事的“丽水暖心答卷”。
本报记者 麻萌楠
通讯员 罗顺斌 丁浩茹 吕佩玲
“医生们来了!大家先排好队,一个个问诊。”6月13日8时30分许,缙云县大源镇卫生院的“智慧流动医院”巡回诊疗车迎着大雨缓缓驶入龙坑村,80余名村民已在文化礼堂门口翘首以盼。全科医生诊疗、中医操作耳穴压豆、专家眼底镜检查……在“家门口”看医配药,已经成了这个偏远山村的常态。
常住人口240余人的龙坑村与仙居县安岭乡交界,是缙云最偏远的乡村之一,村里目前在管慢病人群50人。“去趟县城医院50多公里,坐车来回折腾要一天时间,不仅要多花近百元,人还晕车不舒服。现在‘智慧流动医院’带着医生、设备每月至少巡回进村4次,现场看病、检查、买药,真是太方便了。”村民郑桂叶患有高血压,需要定期服药,巡回诊疗服务有效解决了寻医问药不便的老大难问题。
“对郑桂叶老人这类患慢性疾病的老年群体来说,出村看病确实是一大烦心事。针对全镇无卫生室覆盖的9个行政村,我们从2016年开始开展巡回医疗服务,2018年迭代更新引入巡回诊疗车,至2025年不断优化,已形成诊疗、基本公卫、送药下乡、专家义诊、中医操作‘五位一体’巡回诊疗服务体系,有效解决了偏远乡村看病难、看病远的问题,现每年服务群众近万人次。”大源镇卫生院院长周保青介绍。
医疗卫生是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大事。尤其对于地广人稀、交通不便的偏远山区来说,补足医疗卫生资源不足短板、回应好群众就医急难愁盼至关重要。在2025年省政府十方面民生实事中,“为山区海岛居民提供‘固定+流动’巡回诊疗服务”事项被列入重要民生实事项目。
近年来,秉持“医疗服务随人走”理念,丽水结合本地实际,创新“固定+流动”医疗服务模式,有效填补基层医疗资源空白,降低就医和医疗服务成本,提升山区医疗质量和服务能力,实现资源灵活流动与高效配置,打通偏远地区群众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在“固定”方面,全市实施县级强院七大工程,做强县级龙头医院,推进县域紧密型医共体建设,强化对县域医疗同质化管理;推进“片区化”改革,加强乡镇卫生院分类建设和管理,提升服务能力;加强村卫生室规范化建设,41.94%村卫生室达到国家服务能力评价标准。在“流动”方面,通过64辆“智慧流动医院”巡回诊疗车配备便携式B超、尿液分析仪、心电图机、血球分析仪离心机等23类医学诊疗设备,至少每周开展1次巡回诊疗服务,实现常规诊疗、远程会诊、医保结算等十大类诊疗服务“一车通办”。
“以前我们下村只能提供测血压、血糖等基础服务,现在通过巡回诊疗车的专业设备可以为村民提供更加丰富的诊疗项目,而且还可以与上级医院的专家连线会诊,大大方便了老百姓。”景宁梧桐乡卫生院医生毛嫣嫣介绍,现在每个月会安排8天时间到角耳湾村、高演村等偏远乡村巡回诊疗,让不方便出门就诊的村民享受便捷医疗。
面对山区医疗存在的不可及、不均衡、不优质等问题,“固定+流动”医疗服务模式探索出注重机构全覆盖向更加注重服务全覆盖转变的新路径。(下转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