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淑芳
当废弃接待中心变身网红民宿,当冷杉林下长出“黄金苗”,当年轻创客在山巅追逐梦想……高山村用十余年的实践证明,乡村振兴不是坐享其成的童话,而是以赤诚招商、智慧破局、项目聚力的实干征程。
对投资者的珍视是高山村破局的关键。2022年,李叶武为邀请杭州文旅行家张艳珍,在险峻的盘山公路上往返奔波数月,最终以一片赤诚打动对方。这份“死磕”精神不仅带动全村床位数跃升,更引入城市运营思维,以“低端民宿保基本、高端集群树标杆”的错位策略,破解了“农家乐低端内卷”的困局。
为激活村庄的内生动力,高山村将目标设定为“跳一跳就够得到”的可触达模式。比如为了鼓励外高山人开民宿,高山村将目标拆解为村容村貌改造、网红打卡点打造等具体项目。这些“可触摸的目标”让村民从观望者变为建设者。不仅如此,高山村也在深挖各个自然村的优势,稳步推进发展,确保每个村庄都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融入共富版图。
在政策的有力托举下,高山村还以“项目为王”的逻辑串联起一个资源网络。从争取美丽宜居示范村专项资金激活外高山自然村,到打造“共富超市”展销平台、包装“高山创作谷”吸引创客,让每个项目都有望成为激活要素的节点。此外,通过项目化运作,分散的民宿、农产品、文化资源也慢慢聚合成“一山人”的品牌体系,让披云山的云雾与文化有了可传播的IP。
山高路远,何惧?从木头经济的尘烟中转身,在农家乐的红利里蜕变,如今向康养品牌“一山人”的梦想进发。这云深之处,没有坐等的扶持。只有“李叶武”们向山而行的执着,“张艳珍”们跨界而来的共创,以及无数高山村民被重新点燃的、改变命运的热望。而他们每一步看似天马行空的尝试,都在拓宽着抵达未来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