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深读

  一条险峻的盘山公路,如缎带缠绕在披云山上。从龙泉市区出发,颠簸近一个半小时,才能抵达海拔1000米以上的宝溪乡高山村青井自然村。

  弯多路窄,两车交会时得屏息凝神、小心错身,但路的尽头,夏季的喧腾已扑面而来——沪杭牌照的车辆在村道随处可见,民宿窗口也传来声声笑语。在这里,短短数月的旺季,便能让村民收入二三十万元。

  夏季的热闹只是序章,随着一场全域致富计划在高山村开启,越来越多天马行空的想象开始照进现实。

  用村民的话说,“过去不敢想的,现在正发生”。

  从伐木声到民宿热

  一座高山村的产业蝶变

  上世纪80年代的高山村,伐木卡车的轰鸣是最常听见的声响。村民靠山吃山,木头经济一度撑起全村生计。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生态保护政策收紧、山林禁伐,青壮年陆续外出谋生,高山村逐渐沦为“空心村”。

  2007年夏天,青井自然村4户人家试着将老宅改造成民宿,接待零星避暑游客。土坯墙刷上白漆、木板床铺碎花床单、每间房每天收100元……谁也没料到,这颗不起眼的火种,10多年后竟燃出燎原之势。2018年,青井自然村床位已有200多张。

  但瓶颈随之而来。“七八月挤破头,其他月份冷冷清清。”高山村开始思索破局之策。经反复酝酿,村里锚定了民宿产业的错位发展与文化深挖。然而,这些规划光靠村里“小打小闹”难有起色,亟需有识之士加入,于是高山村开始向外寻求合作伙伴。

  2022年初,高山村党支部书记李叶武偶然结识了在杭州开旅行社的张艳珍,彼时她正在龙泉另一偏远乡镇推进乡村旅游策划项目,获得了当地很高的评价。“她对乡村有情怀,又不惧山高路远,不正是高山村需要的伙伴吗?”李叶武立即向张艳珍发出了邀约。

  当年5月,初次探访高山村的张艳珍,因晕车一路呕吐,加上淡季的村庄非常冷清,意兴阑珊。但李叶武认准了这位“懂文旅、有资源”的行家。此后,只要张艳珍在龙泉,他必驱车数小时下山“偶遇”,并一遍遍描绘高山村的潜力与蓝图。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2个月后,张艳珍在盛夏旺季重访,目睹青井自然村民宿一房难求的火爆场景,深受震撼。尽管盘算后发现“旺季短,盈利空间有限”,但李叶武为家乡谋发展的赤诚,让她最终决定与其“并肩作战”。

  2023年8月,张艳珍签下废弃多年的披云山接待中心。短短数月后,颓败建筑蜕变为高端民宿“卿山不负”,以表达“不负青山”的意涵。

  随后,村集体流转土地建起三栋民宿,委托张艳珍运营,年保底收益40万元。2024年6月,“卿水不负”“卿云不负”“卿风不负”相继落成,“山水风云”系列民宿群迅速成为高山村品质民宿标杆。全村床位数增至近700张,今年突破了850张。

  从单村火到全域兴

  共富路上的星火传递

  眼见青井自然村的民宿招牌在山间越擦越亮,坐落于披云山南面的外高山自然村也在海拔1000米处苏醒过来。

  这个与青井自然村等高的村落依山势层叠而建,站在村子中央的观景台举目远眺,只见前方山崖陡立,闽江在深谷中隐约如线。转身向后看,村子上方竹海涛涛,一条通往披云山顶的石径在林间若隐若现。那条和青井自然村殊途同归的登山道,曾是村民们挑担下山的必经之路,如今也成了发展民宿的“天选赛道”。

  “先天条件差不多,青井能干,外高山为啥不能?”这两年,外高山发展的火苗越燃越旺,从老梨树下的闲聊,到连夜召开的磋商会,“再造一个外高山”的想法迅速凝聚成共识。2023年底,10多户村民决定放手一搏。

  说干就干。随着300多万元的美丽宜居示范村专项资金如春雨般落在外高山,如今走进村里,处处是焕然一新的生机:一株株老梨树被精心移栽到民宿庭院;观景台阶梯两侧的红梅树苗正在抽出新枝;村口曾经废弃的牛栏地,如今也变成了碧绿的草坪……“就等暑期开业了!”

  与此同时,位于青井与外高山连接线上的朱璋自然村也在悄然蜕变。荒草丛生的溪谷中,一座亲水平台已初现轮廓。李叶武踩着田埂,指向6栋空置的老宅:“先把路网和水电搞扎实,招商才能水到渠成。”

  在李叶武的笔记本上,高山村6个自然村被画成6颗星,每个自然村都是共富版图上不可或缺的拼图,“就像咱披云山的溪流,不能只让一个潭子有水。”

  为破解“民宿只能惠及部分人”的难题,高山村将产业振兴提上日程。在海拔1200米的冷杉林下,另一场“破土革命”正在进行——一株株嫩绿的黄精苗已有三四十厘米高。“去年11月,我自掏腰包5万元,流转20亩荒地试种。三年后若成了,就是乡亲们看得见的‘共富苗’。”

  为让更多村民共享发展成果,李叶武带着高山四季豆、荒野茶等特色农产品穿梭于城市商圈,他力推的“土地流转+订单包销”模式已吸引多方客商考察洽谈。属于高山村的热闹,已然蓄势待发。

  从卖风景到造生活

  云端村落的未来实验

  披云山顶终年云雾缭绕、百年道观晨钟暮鼓,这是刻在基因里的资源。

  “靠天吃饭的避暑经济太脆弱,我们要让高山四季有客来。”在宝溪乡的统筹下,李叶武带着村干部踏遍山野,最终将目光锁定道家文化养生。他们正谋划“晨练八段锦,闲品香茗,夜听《道德经》”的康养图景,将短暂避暑升级为四季皆宜的沉浸式山居生活。

  但高山村的雄心不止于此。“要让年轻人扛着三脚架来,带着大片走。”李叶武理解年轻人对“诗与远方”的热爱,正重塑着乡村旅游的逻辑。为此,村里策划起一系列“云端打卡计划”:在日出观景台铺设镜面地板,让朝霞与云海倒映成双;于冷杉林间悬挂透明吊椅,打造“悬浮森林”的奇幻场景;甚至谋划着让仿古小火车爬上披云山、穿越云海……

  最近,李叶武频繁奔波于龙泉和衢州。自从在画报上瞥见仿古小火车爬山的异国案例,他就马不停蹄地寻找合作伙伴,“衢州有企业专门设计安装这种火车,我们正尝试与他们合作。”

  在推进长远规划的同时,高山村也在落实近期计划。扎下根的张艳珍被推选为高山农家乐协会会长后,视野早已超越单一业态。依托高山村新建的“共富超市”实体平台,一场名为“高山创作谷”的创新试验悄然启动。

  数字游民、手艺人、摄影师……只要有一技之长,均可以“技能交换”的方式申请加入。被周围人称为“刘导”的“90后”年轻人便是“高山创作谷”首位“谷民”,他以拍摄高山村宣传片置换了民宿食宿,同时在此孕育自己的纪录片梦想。前阵子,随着张艳珍的招募令发布,已收到上百封自荐信希望暑假期间能到“高山创作谷”交换技能。

  在“共富超市”的基础上,高山村还计划引入杭州等发达城市的资源,将“共富超市”打造成高山蔬菜、高山荒野茶、龙泉灵芝衍生品等产品的展销中心,并定期举办创投会吸引更多的客商入驻,最终在高山村摸索出一条与山共生、彼此成就的路径。

  傍晚时分,李叶武站在“卿山不负”民宿的露台上,望向远方。他深知村庄仍面临各种挑战——停车场等基础设施仍是短板,800张床位如何填满更长运营周期,高山村怎样才能让更多人知晓……“很多人说等道路宽了再干,但我们相信‘得道多助’,只要决心够强、前景够亮,路自然会宽。”

Copyright 2002-2021 lsnews.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由丽水网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3120180016 | 浙ICP备04000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3677号
主管单位:中共丽水市委宣传部 主办单位:丽水日报社
编辑部电话:0578-2127345
省新闻道德委员会举报中心投诉电话:(0571)88901234 手机:18806501498 传真:(0571)85175125 邮箱:zjsjx@zjncws.com.cn
违法和不良信息公开举报电话 | 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电话:0578-2127345 邮箱:2314875226@QQ.com
丽水日报社(丽水网)法律顾问:浙江博翔律师事务所王伟斌、蓝先锋、应相业
浙公网安备 33110202000139号

2025-06-12 1 1 丽水日报 content_401173.html 1 3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