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居环境科学的创建者”吴良镛曾说:“山水”泛指自然环境,“城市”泛指人工环境,而所谓的“山水城市”就是指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融合发展的人类聚集居住之地。不难发现,吴良镛先生心中的“山水城市”既是古代中国“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体现,也是现代国际“生态城市”都市理念的折射,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存共荣的美好愿景。近年来,中国多地实践证明:山水城市是我国未来城市发展的最优模式,是新时代中国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丽水高水平建设山水文化名城,亦是如此。
章元红
当前,丽水把“高水平建设山水文化名城”作为文化强市建设的重要载体与战略支点,以此打造新时代丽水文化的窗口形象,这是对新时代丽水文化建设的全局性战略性擘画,有着重要的里程碑意义。高水平建设山水文化名城,可从挖掘文化资源、打造山水名城等维度出发,审视山水文化名城建设的探索之路,回应丽水人民美好期盼。
立足山水资源禀赋优势
丽水作为长三角的重要生态屏障,其独特的自然地理资源禀赋,是山水文化名城建设的基底。
“山是浙江之巅,水是六江之源”。山是丽水的风骨,丽水山脉属武夷山系,主要有仙霞岭、洞宫山、括苍山,整体呈西南向东北走向,海拔千米以上山峰有3573座,其中龙泉凤阳山主峰黄茅尖海拔1929米,庆元百山祖海拔1856.7米,分别为浙江第一、第二高峰。水是丽水的灵魂,发源于龙泉与庆元交界洞宫山脉的锅帽尖西北麓的浙江第二大水系的主干瓯江,全长388公里,分为龙泉溪、大溪、瓯江三大段,蜿蜒向东,至永嘉过灵昆岛在岐头汇入浩瀚东海,全程流域面积达18027.88平方公里,与庆元的小溪、松阳的松阴溪、莲都的宣平溪与小安溪、缙云的好溪、青田的船寮港等主要支流构成“盘枝错节”般的庞大水系,滋养着丽水人民。
放眼广袤的处州大地,可谓是天公作美,造物惠人。山峰耸峙,层峦叠嶂,81.7%的森林覆盖率成就了丽水“华东生态屏障”“中国生态第一市”“中国第一氧吧”等殊荣;而庞大水系的交错相通,潺潺水声,虫鸟鸣和,更是构建了一幅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景致。城在山中、山中有城、山水相连,多年来,作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重要萌发地和先行实践地,丽水坚定不移地走绿色发展之路,让更多绿水青山成为金山银山,也让这座城市独具魅力。得天独厚的山水资源禀赋,将为丽水打造山水文化名城奠定无与伦比的生态基础与生态优势。
深挖城市文化时代价值
丽水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资源深厚。丽水,古称处州或括苍,据记载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设立处州府,掀开了处州古城1400多年的历史画卷。自建制以来,丽水城就是浙西南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中心。徜徉于丽水城区的大街小巷,不难发现:历经千年的风雨沧桑,至今的丽水,基本完好地保留着古城格局与街巷肌理。刘祠堂背、高井弄、酱园弄3大历史文化街区,自南向北分布,体现了明清时期丽水古城的风貌;而象征着古城兴盛的中轴线——中山街依然贯穿于城市南北。文物古迹遗存众多、门类齐全、品种丰富,现在的丽水拥有全国重点文保13处,省级文保78处,省历史文化名城2座,国家和省历史文化保护区11处;其中,仅市区就有国保和省保8处,市保21处,不可移动文物241处。“古老的就是财富”,这些古老的文物古迹,承载着历史,见证着发展。这一部部无以替代的“凝固的史书”,集史料、审美、精神于一体,是高水平建设山水文化名城不可或缺的历史记忆和文化符号。
丽水文化的多样性,体现在文化资源的多元化和独特性。丽水九县(市、区)文化各异,各具特色,如龙泉以宝剑和青瓷见长,被誉为剑瓷之乡;青田拥有遍布144个国家(地区)、38万人的华侨资源,被誉为华侨之乡;庆元的廊桥与香菇闻名遐迩,被誉为廊桥之乡、香菇之乡;“黄帝号轩辕,别号缙云”,因全国唯一以黄帝别号命名的缙云,独享黄帝文化资源;景宁作为全国唯一畲族自治县,其唯一性决定了景宁畲族文化的独特价值……“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丽水一县一特色,一县一品位,黄帝文化、剑瓷文化、华侨文化、畲族文化、廊桥文化、红色文化、摄影文化等构建起丽水绚烂多彩的文化谱系,其中,黄帝文化和瓷文化还被选为浙江省文化标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是魂,文化是根。悠久的历史,多样的文化,为丽水打造山水文化名城注入更为丰富的叙述故事与鲜活的精神元素。城不仅是物理空间,更是文化意象空间和精神共鸣场域,让驻足的人们能够遇见心中的“精神栖居地”,这无疑是丽水打造山水文化名城的旨归价值所在。
探索城市文化创新路径
丽水自2014年跻身“浙江省历史文化名城”,多年来一直积极致力于城市文化建设的探索,创新实践亮点纷呈,城市文化综合实力不断出新出彩。纵观丽水文化建设发展演进历程,如何更好地将文化“软实力”充分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硬实力”是关键所在。在生态文明与数字文明的新时代坐标下,可从文化场景价值实现、文化产业创造性转化、城市文化全球化传播等维度解构,探索城市文化创新新路径。
创新文化场景价值实现。以丽水“红绿融合”发展为例,丽水是浙江唯一一个九县(市、区)都是革命老区的地级市,红色资源丰富。在打造山水文化名城过程中,“红绿融合”发展模式是其中重要内容,如何将红色革命文化与绿色生态资源有机融合创新,是重中之重。近年来,丽水不断在“红绿”融合发展上探索创新,走出了一条具有丽水特色的文化传承和发展新路。如浙西南革命根据地的中心——遂昌县王村口镇致力于打造省级红色旅游风情小镇,复原的王村口1935文旅街区和新建的1942遂昌民众营救美军飞行员纪念馆、廉政教育馆等景点,近年来成为该地旅游的新热点;莲都新陶村则建立丽水首个村级南乡革命纪念馆,年接待游客2.5万余人次,带动当地农文旅融合发展。
创新文化产业创造性转化。为系统挖掘、保护和利用丰富的文化资源,近年来丽水深入推进文化基因激活工程,通过识别、梳理和激活地域文化中最具生命力和当代价值的文化元素,使其成为推动城市发展的内生动力,形成了“文化解码—基因活化—产业赋能”的全链条发展模式,成为推动文化资源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的重要内容。如黄帝文化、剑瓷文化、畲族文化这些具有丽水代表性与辨识度的核心文化基因,通过专家论证、公众参与等方式进行深度解码,挖掘其历史渊源、精神内涵和当代价值,并以项目为抓手推动基因活化,促进产业发展,使抽象的文化也能产出真金白银的经济效益。
创新全球化传播维度突破。在高水平建设山水文化名城过程中,应高度重视文化传播创新,通过多元化、立体化的传播策略,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不久前,丽水文化元素与顺丰速运的跨界合作堪称典范,丽水“黄帝文化”和“瓷文化”两大文化标识通过顺丰快递联名包装将以每年2亿件的传播量送达全球190余个国家及地区,成为“移动的丽水文旅名片”。无独有偶,丽水还通过影视作品取景地营销提升知名度,缙云仙都因其独特的山水景观成为《花千骨》《仙剑奇侠传》《与凤行》等仙侠剧的取景地,被业界誉为“自带仙气”的拍摄地。这些创新做法将文化标识融入日常生活场景,极大提升城市知名度和文化影响力。
从黄帝文化的薪火相传到瓯江诗路的当代书写;从古堰画乡的艺术觉醒到红色热土的绿色崛起……站在新的历史节点,丽水正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指引,将绵延千年的山水文脉转化为新时代的发展动能。未来的丽水,必将以更坚定的文化自信、更开放的创新思维、更务实的融合实践,让每一座青山都承载乡愁,让每一湾碧水都流淌故事,让每一处古迹都焕发新生,真正成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山水文化名城典范。
(作者单位:中共丽水市莲都区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