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瓯江特刊

  他不是导演,是乡亲

  1988年,杨建明23岁,刚进文化馆没多久。他发现村里人对文化的渴望,比想象的还要强烈。那时候人们没有手机,也没有网络。一台乡村春晚,就能让全村人热闹一个月。

  从那时起,他的春节假期就“没有了”。

  腊月里,他在各个村里帮忙审节目;正月里,他又会出现在演出现场。一场晚会落幕后,他顾不上吃饭,拎着包就赶去下一个村。村口有人等他,拿着节目单,挠头问:“杨老师,这段能不能再热闹点?”

  他笑着说:“能。”

  每年村晚之后,他就开始忙下一轮下乡演出。哪里需要他,他就往哪里去。37年来,他组织、策划、导演了600多场文化活动,曾有人开玩笑说,杨建明是松阳最熟悉地图的文化人——203个行政村,没有一个他没去过。

  很多村民记得他,不是因为电视里看见过,而是因为春节陪自己排过晚会节目。

  “只要大家叫我,我就来。”他说这话时,语气轻,像是在说一件再寻常不过的事。

  抢救一个正在消失的剧种

  真正让杨建明沉下心来一辈子去做的事,是守护松阳高腔。

  松阳高腔是浙江省现存最古老的剧种之一,迄今已有600多年历史,被誉为“戏曲界的活化石”,2006年还入选了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但和不少曲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松阳高腔在传承中也一度面临剧目流失、后继乏人、市场萎缩等问题,真正能唱下全段高腔的人越来越少。

  “老一辈的高腔艺人没有规范的剧本,每次演出的台词都不完全一样,不抢救,就来不及了。”杨建明说。

  那几年,他几乎天天往山里跑,走访老艺人,整理校对松阳高腔曲牌,记录19个传统大戏和30余个折子戏,通过简谱和五线谱记录、视频录制、剧本记录,他带着团队整理出98支曲牌,其中唱腔曲牌76支、器乐曲牌22支,为松阳高腔留下了传承的范本。

  他不是唱高腔的人,却成了这个古老剧种最执着的守夜人。

  一个人的牵挂,一群人的戏

  抢救是为了传下去。这件事,杨建明一直记挂在心。

  为此,他组织开展了传统剧目复排工作。折子戏《碧波潭·拔鳞》《八百两》、唱腔片段《率将士闯天门》《鲤鱼记·花园相会》等相继展演,沉寂多年的高腔曲目重回大众视野。

  有人说他“太认真”,他却说,“再不认真就没戏听了”。

  在他的奔走下,松阳有了高腔传承中心、专业剧团,有了常态化演出剧场,甚至通过短视频,在网上收获了一批年轻票友。

  过去37年来,他致力于深耕地方非遗保护和传承,创编越剧《张玉娘》、松阳高腔红色革命题材剧目《箬寮风雷》,推出松阳高腔国风歌曲《拜刀记》《松州令》。在他的推动下,松阳成立了全市第一个非遗保护协会,建成了全市第一个国有戏曲院团,创成了省级非遗田园文化生态保护区。

  与此同时,他还努力促成了规范化的人才培养机制——松阳专门委托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开设松阳高腔班,首批15名小学生将在6年内完成学业,成为松阳高腔新一代传承人。

  2024年8月,松阳高腔剧院里,一群年轻演员完成了结业汇报演出。他们的唱腔还不算老练,但眼神清亮、台风稳健。唱到高潮,有观众跟着哼起来。杨建明听着听着,眼眶红了。

  这些年,乡村春晚越办越热闹了,唱高腔的孩子也多了起来,杨建明反而安静下来。

  如今的他,更愿意坐在观众席上,听着你方唱罢我登场,看着一出出古老的曲目,又重新登上舞台。

Copyright 2002-2021 lsnews.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由丽水网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3120180016 | 浙ICP备04000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3677号
主管单位:中共丽水市委宣传部 主办单位:丽水日报社
编辑部电话:0578-2127345
省新闻道德委员会举报中心投诉电话:(0571)88901234 手机:18806501498 传真:(0571)85175125 邮箱:zjsjx@zjncws.com.cn
违法和不良信息公开举报电话 | 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电话:0578-2127345 邮箱:2314875226@QQ.com
丽水日报社(丽水网)法律顾问:浙江博翔律师事务所王伟斌、蓝先锋、应相业
浙公网安备 33110202000139号

2025-05-23 1 1 丽水日报 content_399982.html 1 3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