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瓯江特刊

千年水利照鉴当代文明

  首席记者 陈炜芬

  通济堰的故事,始于公元505年,“延续至今,依然生动”。

  龙庙(詹、南二司马庙)里,历代碑刻鳞次栉比,如同舒展的竹简,将千年岁月折叠成近在眼前的长卷。从北宋元祐八年记录堰史的珍贵碑刻,到南宋、明、清关于修建过程与管理规制的详细记载,“通济堰的发展脉络,一眼千年”。

  每一道裂痕都是岁月的注脚,每一处磨损都藏着与激流的对话。这些碑刻,早已超越冰冷的物质形态,化为通济堰的“成长日记”,记录人类在自然伟力中,探寻生存之道的坚韧与不屈。

  与众多成为样本、符号的“化石型”遗产不同,通济堰始终保持着“生命的热度”,发挥着灌溉、防洪、生态调节等现实功能。晨光初现时,清澈的渠水沿着开凿千年的河道奔涌,润泽着三万多亩良田;暴雨倾盆时,拱形坝体如巨弓横陈,将肆虐的洪水化为绕指柔;两岸千年古樟虬枝交错,构筑起绿意盎然的生态长廊;石斑鱼在澄碧的水流中穿梭,用灵动的身影监测水质的纯净……这种“生活着的文化形态”,颠覆了文化遗产保护中静态封存的惯性思维——真正的文明传承,从不在封存中永生,而在流动中延续。

  通济堰的伟大,不仅在于它是凝固的历史,更在于它从未停止“生长”。当现代科技为古堰披上数字化保护的外衣,当文旅融合让古老渠畔重现人潮熙攘,通济堰正以古老而年轻的姿态,让过去、现在与未来,“在水与石的交响中,永恒共鸣”。

  那些刻在石头上的智慧、长在泥土里的习俗、流淌在血脉中的传承,在年复一年里愈发清晰——作为文明的根系,通济堰扎进时光深处,又在今天的阳光里,长出新的枝叶。

Copyright 2002-2021 lsnews.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由丽水网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3120180016 | 浙ICP备04000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3677号
主管单位:中共丽水市委宣传部 主办单位:丽水日报社
编辑部电话:0578-2127345
省新闻道德委员会举报中心投诉电话:(0571)88901234 手机:18806501498 传真:(0571)85175125 邮箱:zjsjx@zjncws.com.cn
违法和不良信息公开举报电话 | 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电话:0578-2127345 邮箱:2314875226@QQ.com
丽水日报社(丽水网)法律顾问:浙江博翔律师事务所王伟斌、蓝先锋、应相业
浙公网安备 33110202000139号

2025-05-23 1 1 丽水日报 content_399952.html 1 3 千年水利照鉴当代文明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