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瓯江特刊

守护:活着的国宝

  被列入首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的通济堰,每天将约20万立方米的松阴溪水拦入堰渠,至今灌溉着碧湖平原数万亩良田,“是浙南稻作文明发展的见证者”。

  建堰以来,历代皆重视修护与管理,“上有官方动员组织、监督指导,下有百姓自觉参与”。可以说,全员参与守堰护堰,在当地蔚然成风。

  2014年5月,通济堰闸至西干渠清淤工程启动;2016年,莲都区投入3000多万元,历时三年多开展以通济堰为主的灌区节水配套改造项目;2020年4月,通过渠系形态修复与连通、河湖池塘恢复、渠系清淤疏浚、湿地整治及植被修复等措施,恢复通济堰干、支、斗、农、毛五级渠道渠系的自然原貌和生命力。也是在这一年,“抓好世界首批灌溉遗产‘通济堰’生态修复工程”作为年度重要工作任务之一,被写进市政府工作报告。

  和千年前一样,古堰有专职管理人员。

  碧湖镇堰头村村民诸葛长友,是第三代“守堰人”。从爷爷到父亲再到他,三代人守护通济堰已有80多年。开闸放水、下闸蓄水是守堰人的分内事。每当天降大雨或台风来袭,诸葛长友都要争分夺秒,在上游洪水抵达之前开启闸门。“发现有堵塞渠道、砍树等破坏行为,第一时间制止。”在他看来,“守堰护堰必须一丝不苟”。

  詹南司马庙飞檐下的岁月痕迹,文昌阁梁柱间的人文积淀,官堰亭石阶上的履痕深深,泉坑石桥拱券里的风雨印记,以各自的立体形态,勾勒出先民“以水为脉”的鲜活图景;科学精准的坝址,完美契合河道水文规律;独创的铁水灌缝、松木填基技术,让千年古堰历经洪峰仍稳如磐石;精妙的闸概分流系统,将“因势利导”的治水哲学发挥到极致;静默的通济堰碑刻群,宛如一座亟待挖掘的文化富矿。而明洪武三年(1370年)重刊南宋绍兴八年(1138年)的《通济堰图》,是现存最早的通济堰灌溉水系图像资料,堪称“凝固的水利史诗”。

  在通济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文明的力量一脉相承。

Copyright 2002-2021 lsnews.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由丽水网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3120180016 | 浙ICP备04000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3677号
主管单位:中共丽水市委宣传部 主办单位:丽水日报社
编辑部电话:0578-2127345
省新闻道德委员会举报中心投诉电话:(0571)88901234 手机:18806501498 传真:(0571)85175125 邮箱:zjsjx@zjncws.com.cn
违法和不良信息公开举报电话 | 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电话:0578-2127345 邮箱:2314875226@QQ.com
丽水日报社(丽水网)法律顾问:浙江博翔律师事务所王伟斌、蓝先锋、应相业
浙公网安备 33110202000139号

2025-05-23 1 1 丽水日报 content_399948.html 1 3 守护:活着的国宝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