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瓯江特刊

探寻:古老的灌溉体系

  走近通济堰,湍流冲过堰坝,形成一道巨大的弧形虹。耳畔传来的轰鸣,如同穿越时空的力量宣言,“震撼、激越、永不停歇”。

  通济堰的诞生,源于古人对农业灌溉的迫切需求。

  南朝以前,松阴溪水无法有效灌溉流经的农田,当地农业发展受限。为消除碧湖平原“枯槔之劳,浸淫之患”,詹、南二司马奉命主持修建通济堰。拦水坝位于丽水市区西南25公里的瓯江与松阴溪汇合口附近的堰头村,以木筱修筑,利用地势自然落差,实现以引灌为主,储、泄兼顾的竹枝状水利灌溉网系。

  南朝萧梁天监四年(505年),一座拱形拦水坝兀立松阴溪上。自此,水在这里从“天然”流向“规范”,汩汩注入碧湖平原,“灌田二十八万亩”。

  值得一提的是,国外最早的拱坝,是16世纪西班牙人所建的爱尔其(Elche)拱坝和1612年意大利人所建的邦达尔多(Pontalto)坝。而通济堰的拱坝,长275米、宽25米、高2.5米,“比它们早了1000多年”。

  宋代以后,通济堰的史料逐渐翔实。

  北宋政和初年(1111年),丽水知县王褆主持修建石涵,实现“上层通行人,中层导流溪水,下层引流渠水”的立体交叉排水,“让溪水不犯渠水”,避免泥沙堵塞堰渠,这便有了世界上最古老的“水上立交桥”。

  时间来到南宋。

  著名诗人范成大任处州知州期间,整治堰渠,制定、撰写通济堰规,“大到管理机构设置,小至几点收工”,并立碑勒石,由此诞生世界上最早的“水利法规”之一。南宋开禧元年(1205年),何澹“为图久远,不费建筑”,历时三年将木筱结构改为结石结构,并以铁水浇灌石坝缝隙,使堰体历经800多年风雨仍安然屹立。

  2014年,由拱形拦水坝和通济闸、石涵、叶穴、渠道、概闸、湖塘等共同组成的通济堰,被列入首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Copyright 2002-2021 lsnews.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由丽水网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3120180016 | 浙ICP备04000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3677号
主管单位:中共丽水市委宣传部 主办单位:丽水日报社
编辑部电话:0578-2127345
省新闻道德委员会举报中心投诉电话:(0571)88901234 手机:18806501498 传真:(0571)85175125 邮箱:zjsjx@zjncws.com.cn
违法和不良信息公开举报电话 | 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电话:0578-2127345 邮箱:2314875226@QQ.com
丽水日报社(丽水网)法律顾问:浙江博翔律师事务所王伟斌、蓝先锋、应相业
浙公网安备 33110202000139号

2025-05-23 1 1 丽水日报 content_399945.html 1 3 探寻:古老的灌溉体系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