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无数家庭的周末清单里,沉浸式儿童乐园、智能互动玩具店、摄影工作室、主题研学营等正构建出新的空间坐标。越来越多家长将选购生日礼物、定制专属派对、参与亲子课程等视为育儿日常的一部分——带着目标,也带着情感。
随之而变的是,孩子不再是家庭消费的“附属变量”。他们的兴趣、喜好甚至成长节奏,正在影响着家庭的预算分配和生活方式的选择。从寓教于乐的玩具设计,到侧重体验与共情的亲子旅行,再到兼具社交属性的高端服务,丽水的“儿童经济”正迅速跳脱传统商品销售的范畴,转向更具参与感、延展性的服务业态。
在育儿理念迭代的当下,这场围绕儿童展开的消费变革,所映照的不只是市场策略的转型,更是新一代父母对陪伴、成长与教育的再定义。它关乎一代人如何理解童年,也关乎他们如何在现实与期待之间,找到育儿的温度与边界。
在“陪伴”与“消费”之间
在节假日里如何高质量陪伴孩子,是当代家长绕不开的课题。在这场育儿时代的“答题赛”中,家庭消费的重心正在迁移,亲子支出日益成为预算表上的主项。
在丽水,“冒险岛·达乐园”的假期火爆印证了这一趋势:今年“五一”期间,超1万人次的客流量中,绝大多数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全员出动”。以“亲子游乐+露营休闲”复合模式切入市场的一站式亲子乐园成功出圈,不只是因为其娱乐属性,更在于它为父母提供了一种“高效育儿”的选项——孩子快乐,父母放松,全家其乐融融。
从线下乐园到城市商圈,亲子消费的“场”正在延伸。记者在银泰城看到,几乎所有与儿童消费相关的店铺——玩具、童装、童书、早教体验馆等都集中在最核心的楼层和动线区域。家长带着孩子穿梭其间,挑选生日礼物、试穿新衣,是日常更是仪式。市民陈秀蓉为孩子挑选生日礼物,前后多位亲属轮番“陪买”,最终支出近1500元。在她看来,“孩子过节,整个家庭都参与其中,花了多少钱其实不是重点。”
消费的外延也在不断拓展。从商圈核心区域玩具与童装的集中布局,到古堰画乡里热销的汉服亲子旅拍,家长们的支出不再仅限于物质层面,而是向“情绪价值”持续倾斜。
“299元的旅拍写真套餐,每天能售出10多单。”经营“花好月圆”汉服体验馆的叶冬冬告诉记者,即便在非节假日,也有不少家长专程带孩子来拍照、试衣。相比传统纪念照,这样的“穿越式体验”被赋予了更多情感与文化层面的消费感受。
与此同时,亲子装、表演服饰、节日派对等细分市场日渐活跃,构建起更具情感粘性的亲子互动场域。热衷汉服体验的母女、精心挑选鞋帽的祖孙三代,构成了家庭关系的缩影:爱与投入被具象化为消费选择,也悄然塑造着下一代的成长记忆。
“儿童经济”带动市场进阶
伴随二孩、三孩政策的落地与家庭结构的多元演化,儿童相关消费正成为实体商业与城市生活的共振点。在网络电商持续冲击实体零售的当下,儿童业态却逆势上扬,成为“能聚人气、带动客流、维系粘性”的黄金入口。
在庆元,文创玩具店主胡珺珺的经营轨迹印证了这一趋势。从售卖铅笔、橡皮、笔记本等基础文具起步,她逐渐察觉孩子们对创意玩具与文化符号的喜好日益强烈,于是顺势引入潮玩、徽章、动漫IP周边等新品类。消费曲线随即攀升——“不是在售卖某种商品,而是在回应孩子们对趣味和自我表达的渴望。”
线下实体的生命力,在于情感和关系的真实编织。市民吴秋霞提到,尽管线上玩具价格更具吸引力,但和孩子一起在线下挑选、讨论、尝试,才是“陪伴的意义所在”。一次选购的背后,是亲子共处的一个小时、一次对话、一个拥抱。这种体验不可替代,也很难在线上复刻。
以银泰、万地为代表的购物中心正日益转向“亲子友好型空间”的营造。早教课堂、运动空间、主题乐园……这些看似琐碎的细节,正在勾勒一个围绕儿童构建的消费生态系统。它满足的不仅是儿童成长的物质需求,也是对现代育儿模式中“高质量陪伴”的主动回应。
这一切背后,是庞大的市场支撑——据中国儿童产业中心测算,2025年全国儿童消费市场规模或将逼近6万亿元,成为提振消费不折不扣的“新风口”。
更重要的是,“儿童经济”的新主场不再局限于传统母婴或教辅板块,而是延展到生活方式、审美趣味乃至文化认同的层面。从亲子旅拍到定制派对,从汉服体验到益智手工,儿童消费已成为联结家庭成员、激活商圈活力、推动服务业升级的多面杠杆。
对于正处在转型焦虑中的实体商业而言,儿童经济是挑战,更是契机。一位业内人士指出,儿童业态的未来不是简单堆叠项目,而是“围绕衣食住行学玩,打造一站式复合空间,让家庭在这里驻足、流连、形成情感连接与品牌忠诚”。
围绕“成长”的消费决策
儿童经济的本质,从来不只是“做孩子的生意”。在每一次精挑细选的亲子旅行、每一场带有教育意味的体验活动背后,是家长关于成长、陪伴意义的深度考量。消费的决策权握在成人手中,但所承载的,却是整个家庭情感、价值观与育儿理念的投射。
在市民叶娟的安排下,就读小学五年级的儿子最近参加了一场非遗主题的研学旅行——探访中华老字号“鱼跃”,了解古法酿造工艺。这场“知识之旅”比起传统景区观光更显沉静,也更具文化厚度。“节假日带孩子出游,我希望他能放松,同时也能学到点什么。”叶娟说,“避开喧嚣、有节奏地过个假期,对我俩来说都很重要。”
这类理性且情感浓度很高的家庭消费,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人们的节日日程中。对“90后”乃至“95后”父母而言,陪伴已不再是单一维度的“带孩子出去走走”,而是一次次围绕亲密关系、教育价值与成长体验展开的系统性筹划。在这其中,研学游、反向游、主题体验等多元文旅方式迅速崛起,成为父母与孩子之间“对话”与“共学”的平台。
“过去假期出游,往往是家长全程受累。”詹溥是两个孩子的父亲,去年把年假留给了暑期家庭出行,但实际体验并不理想,“游乐场里人山人海,走马观花,情绪消耗得更多。”他坦言,今年想尝试自驾到偏远但文化浓度高的目的地——或许是一个藏在山野之间的生态农场,或是一处陌生城市的民俗博物馆,“目标很简单,在一个有意义的地方旅行。”
城市的周末,也成为一种微型“度假”。刘巧燕是初中生家长,周末常常带孩子到南明山景区踏青、拍照,“不需要远行,也能把压力缓一缓。”在她看来,亲近自然本身就是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是给心情付费,也是给童年加分。”
这类“为快乐买单”的消费理念,正在推动文旅产业的再分化。丽水多家旅行社与研学机构意识到这一趋势,主动布局动物园研学、艺术展览、田野教育、露营观察等儿童主题产品,产品设计也逐步从“围绕孩子”转向“服务家庭”,注重满足不同年龄层的共玩、共学与共感。
业内人士指出,当下丽水亲子文旅市场呈现出“文化+教育+休闲”的融合结构,家庭对产品的核心诉求不再是“孩子能玩”,而是“大人孩子都能玩,且各得其所”。变化背后,是家长消费观的转型,也是新一代父母对“高质量童年”的重新定义。
而本质上,这其实是一场关于“童年”的社会再想象——在市场逻辑与育儿理念的缝隙之间,人们在试图寻找一个深层问题的答案:什么样的成长,才算得上完整与有意义?儿童经济,或许正是这个答案的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