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淑芳
洪东彷团队发起“锁鲜之战”的故事,让人看到的不仅是科技的魔力,更是一个科技型小微企业在多方呵护下努力破茧的过程。
科技成果转化的第一步,是找到适配的应用场景。洪东彷的掌沃数农(浙江)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早期在丽水推广智慧农业设备时屡屡碰壁,正是因为缺乏与本地产业的深度联结。而丽水市产投公司的“牵线”,为企业与青田的杨梅产业搭起桥梁,让科技小微企业不再困于“空中楼阁”;当企业围绕产业产生创新想法时,诸如小微企业座谈会这样的务实机制,通过“现场问题现场解决”的闭环模式加速了项目落地;在项目推进过程中,青田的招商部门、农业农村局和乡镇同心协力,则让科技项目不再是单个企业的“孤军奋战”,而是深度融入地方产业升级的整体布局。
这个故事揭示了科技型小微企业成长的双重逻辑。一方面是时间维度上的“慢”。从智能设备遇阻到杨梅锁鲜技术突破,企业破题多年才完成科技攻关方向的调整,印证了“关键突破需厚积薄发”的规律。因此,政府对这类企业的培育,也要放下“短平快”思维,宽容漫长探索期的试错成本。
另一方面是服务维度中的“真”。无论是丽水市产投公司的精准撮合,还是座谈会的问题解决机制,抑或基层政府的落地服务,本质都是在用“真资源”“真行动”构建企业成长的优质环境。这种“陪伴式”扶持,往往比单纯的资金补贴更具可持续性。
只有当更多的“掌沃数农”在这样的环境中拔节生长,农业科技的“时光机”才能解锁产业振兴的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