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有“海陆空”全域制造能力的上海,以龙头创新牵引长三角乃至全国产业链转型升级。
临港新片区,1.2万平方米的厂房内智能机械手臂穿梭往来,这里是上海交大智邦工业母机与智能制造共性技术中试验证基地。
“瞄准航空航天、汽车、船舶、新能源装备制造的‘四新’需求,我们解决并交付了一批关键装备或零部件产线。”上海交大智邦总经理吴俊表示,公司在枣庄、重庆等地设有制造基地和服务中心,2024年销售收入超4.3亿元,4年累计订单额超18亿元。
从布局新赛道,到谋划未来产业,上海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决心和定力一以贯之、厚积薄发。
位于张江的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百余台机器人有条不紊地进行倒饮料、叠衣服等训练;“造机新势力”上海时的科技与中银金租签署100架E20 eVTOL的采购订单意向协议;特斯拉首批商用储能电池从上海港运往澳大利亚,意味着更多新能源产品将实现中国生产、全球交付……
作为中国产业链供应链上耀眼的一环,上海不仅有“大而美”,还有“小而精”,协同向新发力、向实前行、向高攀登,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2024年,上海每3.5个小时就诞生1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目前全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数量超1.26万家,其中,八成以上在产业链关键环节及关键领域,发挥着补短板、锻长板、填空白的重要作用。
令人惊喜的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大潮中“挑大梁、当主角”,“新势力”拔节生长,动能澎湃。
位于徐汇区的“模速空间”大模型创新生态社区,吸引了100余家企业入驻,辐射带动徐汇区聚集大模型企业近400家,实现“上下楼就是上下游”“邻居就是合伙人”。空间内超千名从业者中,近三分之一是28岁以下的年轻人,很多企业创始人、CEO、CTO年龄不到30岁。
“以高端智造加速拥抱新质生产力,用数智变革全面激活发展新动能。”上海市经信委主任张英说,“上海正不断跑出一些颠覆性技术和未来产业,以此来辐射带动全国其他地区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