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瓯江特刊

  用“风景如画”形容岩溪村,恰如其分。

  这里的美,一半源自青山:村落散布在三坑溪的河谷中,民居依地势高低错落,四周群峰如聚,苍翠的林木在山岚间若隐若现,恍若一道绿色的帷幕,静静包围着村庄。另一半,来自碧水:三坑溪从百山深处缓缓流出,像一条碧色绸带,蜿蜒流过青石垒砌的堤岸,冲刷着古老的河床。这里的山水,正体现了古人“以山水为上”的择居理念。

  作为山地型聚落,岩溪村的建筑展现了“天人合一”的营建智慧。26栋具有围屋特色的合院式民居依山而建,因地制宜地顺应着地形的高低起伏。石砌的基础和内外分离的结构体系,使每一栋民居都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相得益彰。黄泥夯筑的墙体温暖且厚重,大挑檐、内天井等构造设计,既适应了特有的山地气候,也形成了与自然山体相互交融的建筑形态。

  黄土墙绵延如河,斑驳的黑瓦遍布岁月的痕迹。卵石小径蜿蜒其间,横跨溪涧的石板桥,见证了村庄的风雨历程。2019年,村庄建制调整,原岩后村与原陈龙溪村历史性合并,新生的“岩溪”之名延续了“岩后”的峻骨,又承袭了“陈龙溪”的灵韵。

  “过去这儿到处是猪圈和露天旱厕,臭气熏人,根本找不到干净的地方落脚。”通过村民沈正聪的回忆,我们还原出岩溪村改造前的大致样貌。

  和许多山区村一样,由于缺乏产业、交通闭塞等因素,岩溪村也一度陷入“空心化”的困境。户籍人口686人的村庄,常住人口还不到200人,大量老屋因年久失修而漏雨、墙体脱落,村子不可避免地走向凋敝。

  转机出现在并村之后。随着历史文化(传统)村落保护利用重点村项目落地岩溪,古民居、古建筑、古道等一一修旧如旧,村庄焕发了新生机。随着岩溪大桥和滨水游步道相继落成,村庄基础设施得以全面提升,污水处理、杆线下地等项目也使村民的生活更加便捷。那些曾经遗留的“乡愁”记忆,得以成功保留。

  2020年,沈正聪带着妻子从城市回到老家,将老屋修葺一新,“变化太大了,山清水秀,空气带着草木香,特别适合生活。”

Copyright 2002-2021 lsnews.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由丽水网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3120180016 | 浙ICP备04000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3677号
主管单位:中共丽水市委宣传部 主办单位:丽水日报社
编辑部电话:0578-2127345
省新闻道德委员会举报中心投诉电话:(0571)88901234 手机:18806501498 传真:(0571)85175125 邮箱:zjsjx@zjncws.com.cn
违法和不良信息公开举报电话 | 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电话:0578-2127345 邮箱:2314875226@QQ.com
丽水日报社(丽水网)法律顾问:浙江博翔律师事务所王伟斌、蓝先锋、应相业
浙公网安备 33110202000139号

2025-05-16 1 1 丽水日报 content_399504.html 1 3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