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瓯江特刊

  按需“点单”,艺校破圈

  3月18日上午8时58分,松阳县望松街道望松村村民金家兰和丈夫紧盯着手机屏幕上的报名表。

  “5、4、3……”随着倒计时归零,急促的点击声此起彼伏。“少儿语言表演班没抢到!”金家兰话音刚落,身旁的丈夫欢呼:“太极班抢到了!”她赶紧切换到非洲鼓课程,直至看到“报名成功”的弹窗,才终于松了口气。“要不是每人限报一门,我真想把热门课都学个遍,现在抢课越来越需要‘拼手速’了。”这是她第三次报名,特意拉上丈夫一起“组队”学习,感受“竞赛”的乐趣。

  作为村里的广场舞爱好者,金家兰对“乡村艺校”并不陌生。去年5月首期课程启动时,松阳县文化馆选派专业教师开设抖音热舞、八段锦、瑜伽等免费课程,她第一时间报了抖音热舞班。“老师指导大家学习舞蹈动作,比跟着视频学带劲多了,每次跳完都浑身畅快!”她笑着说。如今,她不仅学会了爵士舞,还花200多元购置了非洲鼓,在击打节奏中感受音乐的魅力。

  望松街道文化员俞晓告诉记者,首期课程的火爆程度远超预期:原定每班20人的课程,因“蹭课”村民不断加入,最终扩容至三四十人,学员有“90后”,也有“60后”。以第一期抖音热舞课为例,因报名人数爆满,授课时不得不在王村文化礼堂增设分课堂,以满足村民的学习需求。

  为何“乡村艺校”如此火爆?核心在于“以村民为中心”的课程设计——学什么、怎么学,都由村民“点单”决定。前期,驻村干部深入各村收集群众意见和建议,例如针对望松街道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较多的情况,今年特别增设少儿书法、语言表演班等课程。数据显示,报名通道开启不到15分钟,所有名额便被抢空,其中新增的少儿班课程仅2分钟就满员,刷新了抢课纪录。

  目前,“松young艺起学——乡村艺校”已开办至第三期,覆盖范围从最初的望松街道扩展到古市镇、西屏街道,课程种类从最初的3门增至7门,吸引了405人报名,授课人数超过3000人次,成为乡村文化生活的新亮点,也为村民打开了通往艺术的大门。

  优教乐学,圈粉村民

  书法教室里,老师耐心指导“头正身直、握笔自然”的要领;声乐课堂上,学员们专注于寻找正确的发声位置;器乐教学中,鼓点的高低变化在击打位置的讲解中变得明确可控……“乡村艺校”的流动课堂里,探索美的步履不停。

  在古市镇,由老电影院改造的综合文化站成了村民的“精神家园”。每天傍晚,文化站外广场上《人间烟火》的旋律随晚风飘扬,舞蹈学员们踩着节奏旋转伞面,伞花绽放间尽显专业训练的韵味。“她们太热情了,65岁的大姐上完90分钟的课,还追着我问动作的细节,脸上满是兴奋的表情。”舞蹈老师阙晓华感慨道。

  61岁的应素珺是古市镇综合文化站的管理员,也是舞蹈队的领队。她指着墙上的奖牌和奖杯告诉记者,舞蹈队成员大多从10多年前开始习舞,过去学习全靠网络视频,大家对着手机一帧一帧地模仿动作,常常为一个细节争论不休,舞蹈的规范性和艺术表现力总是难以提升。

  现在,乡村艺校的专业老师带来了系统教学:藏族舞蹈的肩颈韵律,扇舞的手腕发力技巧,伞舞的队形编排……“就拿伞舞来说,老师教我们‘提伞时要像托着一盏灯,眼神要跟着伞花走’,就这一个小小的细节,让我们的舞蹈有了灵魂。”

  阙晓华的备课本上,密密麻麻写满了“定制方案”——面对古市镇有广场舞基础的中老年学员,选用古典舞和中国舞来细化动作细节;对于望松街道的“零基础”年轻学员,则选用《上春山》等热门舞曲,让大家体验不同舞曲风格的魅力。这种“精准教学”让舞蹈班的学员如潮水般涌入,原定30人的舞蹈班,每堂课都挤满了四五十人,甚至有村民骑着电动车,从10公里外的村庄赶来“蹭课”。

  在二楼的声乐教室里,68岁的宋昌兴正反复听着自己录制的《我爱你中国》。曾因用嗓不当而频繁沙哑的他,如今掌握了胸腔共鸣技巧和气息运用:“老师让我们手叉腰感受肚子的起伏,原来高音不是靠嗓子‘喊’,是用气流‘顶’上来的。”培训班从基础发声训练入手,系统教授呼吸控制、共鸣腔体运用等专业技巧,还引入简谱识读课程,让“跟唱半生”的村民第一次看懂了乐谱。

  为了确保学习质量,乡村艺校实行了严格的考勤制度:三次旷课就必须停报一年。但出乎意料的是,这项制度反而激发了学员的积极性:“比上班还准时,生怕错过一节课。”应素珺笑着翻开签到本,密密麻麻的签名见证了乡村艺校的吸引力。

  舞台绽放,艺术生花

  去年8月23日,在望松街道望松村文化礼堂外广场上,一声嘹亮的“我家住在黄土高坡”划破夜空,金家兰与“同学们”踩着《黄土高坡》《中国红》的动感节奏激情起舞。这场融合夜市开市的文艺会演,成为乡村艺校学员的“首秀”。

  4个月后的古市镇文化汇演现场,应素珺执扇轻舞,带领舞蹈队演绎婉约的《烟雨唱扬州》。曾在声乐课上互相纠正咬字的宋昌兴与搭档,此刻站在舞台中央,以专业唱腔诠释《掌声响起来》,成为村民眼中的“明星学员”。

  “每期培训结业,我们都会在文化礼堂搭建舞台,让村民展示所学、分享成果。在艺校中表现突出的学员,还会被推荐参与各类赛事。”松阳县文化馆副馆长程银卿说。

  从抖音热舞到古典舞,从合唱曲目到器乐合奏,学员们把课堂所学转化为鲜活的艺术表达,更重要的是,这种“看得见摸得着”的展示,让村民真切感受到艺术带来的改变:过去是“我来看演出”,现在是“我要上舞台”,越来越多人主动加入艺校,形成“以演促学、以学带演”的良性循环。

  舞台之外,艺术之花早已在乡村四处绽放。每天上午9时,古市镇歌友会准时开练;周末傍晚,宋昌兴和歌友拉着音箱到文化广场、大桥等空旷场地表演,《茉莉花》等经典曲目常引得过往群众驻足,有人跟着节奏拍手,有人接过话筒合唱,在互动中感受音乐带来的纯粹快乐。他的演唱视频在抖音上收获了数千次点赞,乡村之歌因此传向了更广阔的舞台。而金家兰不仅因习舞变得自信,还带着小儿子金依陌一同学艺,母子俩在家中练习舞蹈的场景,成为艺术浸润日常生活的温馨注脚。

  从田间地头到艺术课堂,从自学摸索到专业提升,松阳的乡村艺校正重塑村民对艺术的认知。在这里,艺术不再是遥不可及的阳春白雪,而是融入日常的欢声笑语,是村民们踮起脚尖就能触到的诗和远方,让每个平凡的日子都闪耀着艺术的微光。

Copyright 2002-2021 lsnews.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由丽水网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3120180016 | 浙ICP备04000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3677号
主管单位:中共丽水市委宣传部 主办单位:丽水日报社
编辑部电话:0578-2127345
省新闻道德委员会举报中心投诉电话:(0571)88901234 手机:18806501498 传真:(0571)85175125 邮箱:zjsjx@zjncws.com.cn
违法和不良信息公开举报电话 | 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电话:0578-2127345 邮箱:2314875226@QQ.com
丽水日报社(丽水网)法律顾问:浙江博翔律师事务所王伟斌、蓝先锋、应相业
浙公网安备 33110202000139号

2025-05-09 1 1 丽水日报 content_399010.html 1 3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