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董陈磊
通讯员 毛文茹 孙鹏飞 徐云英
“五一”假期,记者来到位于景宁畲族自治县鹤溪街道东弄村的畲族彩带传承馆,只见畲族服饰和彩带整齐陈列,五彩丝线缠绕在颇有年代感的织机纺轮上。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蓝延蓝坐在织机前,一群孩子簇拥在其周围。蓝延蓝一边讲解,一边示范彩带编织技巧,经纬交织间,一条图案精美的彩带逐渐成型。
前不久,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东弄村再传喜讯——彩带编织技艺传承人蓝延蓝、“畲族三月三”传承人蓝仙兰入选。
加上2017年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蓝余根,目前,这座仅420人的畲族村落,已经走出了3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畲味浓郁的小山村,蕴藏着怎样的传承密码?
东弄村是景宁畲民的最早聚居村之一,素有环敕木山十大畲寨“文寨”之称。这里保存着畲族山歌、彩带编织、传统婚俗、农耕文化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村内掌握非遗技艺的村民占比超过20%,建立了12处“非遗家庭作坊”,形成了“家家有传承、户户有记忆”的独特文化生态。
独特的文化生态,让这份文化自信浸润在畲族群众的日常生活里。蓝仙兰从小在饭桌上听奶奶唱山歌,耳濡目染中掌握了“三月三”文化的精髓;蓝延蓝从6岁起跟随外婆学习织彩带,将汉字与畲族图案结合,编织出长达4米的“彩带王”;蓝余根熟谙每一道畲族传统婚俗流程,培养了一大批畲族传统婚俗传承人。
“我们村历来重视文化传承,早年间,我常免费教村里人学山歌、织彩带等。后来到学校里教孩子们,仅在红星小学就教了五六年。”谈及文化传承,蓝仙兰难掩自豪。
非遗的保护与传承,离不开当地政府一以贯之的强力支持。多年来,景宁先后制定《浙江省景宁畲族自治县自治条例》《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条例》等,确保非遗保护工作有法可依,并从资金扶持、文旅融合、人才培养、品牌打造等方面,为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提供全方位支持。
东弄村依托“文寨”特色,打出“政策+资金+产业+人才”组合拳,通过打造“畲家田园综合体”,将非遗保护与全域旅游深度融合,吸引游客参与互动,实现“非遗+旅游”融合发展模式,推动非遗从“遗产”变为“财产”。
人才培养方面,当地紧扣传统非遗技艺,通过“非遗家庭作坊”、组织非遗进校园等活动,构建传承机制,并打造畲语畲歌传承、彩带编织等培训基地,培育特有技能传承人。
目前,东弄村已培育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3名、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名、县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7名,形成了梯队式传承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