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管丽芬
当宠物从功能性的“看家角色”转变为情感层面的“家庭成员”,它们不仅填补了现代人的孤独,更以惊人的消费潜力重塑着市场格局。当人们愿意为宠物定制营养餐、购买智能用品,甚至支付数千元医疗费时,宠物消费已超越“生存必需”,形成覆盖健康管理、精神陪伴、社交体验的多元需求。
消费升级的背后,是产业链的快速延伸与场景创新。在“吾欣宠物生活馆”,从功能粮到智能用品的细分商品,对应养宠人群的精准需求,精油SPA等服务则将宠物护理转化为品质体验。宠物主题咖啡馆的“撸狗”互动,让爱宠人群打开情感缺口,通过社交传播将私人情感需求转化为公共商业价值。
然而,在宠物经济一片繁荣的背后,也存在不少问题,如行业标准的缺失、服务质量的参差不齐等。推动宠物行业健康发展,既要追求“精细化”,打造差异化、人性化和可持续的商业模式,也应注重“规范化”,严格把控市场服务质量,使消费者权益得到有效保障。一方面,有关部门应加快完善相关行业准则、建立标准体系,强化对宠物市场的监管力度,严厉打击违规行为。另一方面,商家应秉持“以宠为本”的原则,深入了解宠物的生理和行为特点,提供贴合实际需求的产品和服务。同时,消费者应保持理性,选择信誉良好、服务优质的商家消费,不盲目为各种“噱头”买单。
当宠物推车得以进入商场、宠物友好型民宿屡见不鲜,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宠物行业的繁荣,更是当代人对“陪伴”与“美好”的共同追求。在这场人与宠物的双向奔赴中,唯有在商业创新中守住责任底线,在情感消费中保持理性认知,才能让“萌宠经济”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