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经济总体发展势头良好,彰显了我国经济发展的韧性与底气。我国县域GDP达到50万亿元左右,占全国经济总量40%左右。县域经济不仅分量重,而且成色较好,科技含量不断提升。数据显示,近三成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分布在县域产业集群中,县域产业集群已成为我国新型工业化体系的中坚力量。
当前,亟需探索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因地制宜,立足县域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区位条件,找准重点发展领域。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补齐县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提高城乡规划、建设、治理融合水平”,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
一方面,加强县域数字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完善农业生产聚集区和生态保护区的基础设施配置,在偏远地区逐步扩大数字网络覆盖面,统筹推进交通、能源、水利等传统基础设施的数字化升级,引入先进的智能化监测与管理系统,为县域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更加坚实的数字技术支撑。优化县域公共服务质量,聚焦基础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及养老服务四大领域,通过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等协同创新机制,整合城乡资源、完善服务网络,为招商引资、人口回流及人才返乡入乡夯实发展基础。
另一方面,构建乡村资产数字化治理平台,重点探索闲置宅基地盘活利用的有效实现形式以及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通过挖掘需求、规范流程、加强监管等措施,激活乡村沉睡资产并满足县域产业发展用地需求。提升县域治理能力,重点推进县域数字化转型,借助“一网通办”政务服务模式,进一步拓展服务事项范围,提升县域办事效率,优化营商环境。提高县域城乡规划水平,重点优化县域产业发展规划,结合本地资源与市场需求培育特色产业,加强与周边区域的产业协同合作,积极融入区域发展。
(据《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