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瓯江特刊

  古建

  源底的“源”,即贵溪之源。清浅的贵溪水从山涧流出,穿村而过,将村庄分为东西两岸,贵溪也成了村落最初的名称。村落背山面水,呈带状分布,从北至南,拉开纵深,最北端为上首段,中段为源底,村口段则称溪口。

  从溪口步入,眼前已是一派新农村景象:曾经蜿蜒的贵溪经两岸防洪堤坝整治,形成笔直的河道,宽阔整洁的水泥路旁,新式建筑林立。

  历史的气息,是在这现代化的面貌中悄然流露的。与新式建筑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分布在村中各处清代至民国时期的传统古民居。

  36栋古建筑沿溪呈团聚状分布,至今仍保留着传统风貌与历史空间格局。信步走进一个古宅院落,飞檐翘角、雕梁画栋无不显露出浓厚的江南古韵。从气派的门檐到古朴的马头墙,从精雕细刻的牛腿到透亮空灵的花窗,无数细节都在讲述着古村的沧桑历史。

  源底村的古建筑内部结构严格,布局严谨,有堂、室、房之分,体现长幼有序、内外有别的思想。每一幢楼房又各具特色,有的让人想起3000年前西周就存在的合院式民居,有的体现巧妙而科学的框架结构。以天井为中心的梁枋、围廊和格扇上,精美的雕刻呈现出栩栩如生的图案:狮子、鹿、凤凰、麒麟等,还有“大禹治水”“孟母三迁”“孔融让梨”“岳母刺字”“司马光砸缸”“李时珍写本草”等富有教育意义的历史典故。

  尤为引人注目的,是这些古建筑的马头墙。它们不仅具备防火、防雨、防风、防湿等功能,也是源底人背井离乡踏上商路、望远盼归的物化象征。从高处俯瞰,高低起伏的马头墙在视觉上形成了“万马奔腾”的动感,隐喻家族生机勃勃、兴旺发达,也见证着一代代源底人对历史、对土地、对家园的深厚情感。

  义仓

  源底最有人气的点位,非义仓莫属。

  沿着一条鹅卵石小巷,穿过“龙泉剑瓷廉韵馆”,见到了这片红墙黑瓦、圆底尖顶的建筑群。它们的形态,像极了福建的客家土楼。三三两两的游客驻足拍照,似乎这座静谧的建筑,也正享受着现代目光的聚焦。

  它们的存在,承载着一段深厚的历史——为纪念源底村的先贤徐敬五而特意修建。

  源底村旺族徐氏家族第15代族人徐敬五(1906—1961),是当时村中首富,素来乐善好施,多行义事。1938年,当地遭遇天灾岁荒,乡人缺粮饥饿,他拿出500石谷(约2.5万公斤)创办私立义仓,赈济贫民,救民于水火。

  义仓设立后,徐敬五躬体力行,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来维系义仓周转运行。

  龙泉当地著名乡绅吴梓培曾撰文记录其初衷,提到徐敬五因“见岁荒,乡人缺食,恻然引为己任,割沃畬五百石为私立义仓之田”。这些文字被刻碑留存,如今,这块名为《徐君敬五私立义仓志》的石碑依然矗立在义仓一侧,碑文无声,却满载温情与历史的重量,徐敬五的事迹被口口相传,成为当地人世代传承的精神财富。

  时光流转,在旧址上重修的义仓,已经不单是当年赈济贫民的粮仓。如今,它融入了清廉文化的元素,成了当地耕读文化和清廉风尚的代表性景点之一。“义仓承载了源底村民对先人的感恩之情,也是源底村一代代百姓重仁义、爱家国的精神象征。”村委会主任林建伟说。

  站在义仓的院落里,周围的山水与人文浑然一体。在红墙黑瓦间远眺,既可欣赏云雾缭绕的青山翠谷,也能感受卵石小径沉淀的百年乡韵。

  “乡村+”

  今年3月,源底村迎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时装秀。

  这场秀的独特之处,除了先锋服饰本身,更多的是它与源底村古老建筑的意外融合。模特们在夯土墙间穿梭,服饰的现代感与古老的建筑肌理形成了鲜明对比,却又在这一刻彼此呼应,为镜头提供了丰富的层次感和戏剧性。

  古建筑的浑厚筋骨与时尚的轻盈美感形成奇妙的张力,见证着在地文化于当代设计中焕发新生,也让人重新思考传统与创新、历史与未来的无缝连接。

  “这场跨越时光的对话,证明了‘乡村+’融合模式的无限可能。”时装秀活动运营团队、龙泉市博源文旅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俞奇峰如是说。

  作为浙江省历史文化保护利用重点村和中国青瓷小镇的核心区,源底村近年来在省级田园综合体试点政策的支持下,积极探索“文化+人才+产业”发展模式。通过对古民居群、夯土建筑等文化资源的系统梳理,当地已成功打造了乡村博物馆、田园综合体、食用菌基地、义仓文创空间等多元业态,并引入专业文旅运营团队进行整体开发,推动着文化遗产与现代产业的深度融合。

  在“文旅+研学”领域,源底村亦取得了突破。剑瓷廉韵馆的建立,实现了廉政教育与地域文化的有机融合,而与青瓷小镇联手打造的全国青瓷研学基地,还配套建起了可容纳百人规模的文昌学堂。通过对历史建筑空间的活化、特色文化活动的策划,源底村成功地塑造了“古村+时尚”的新文旅场景。

  俞奇峰对源底村的未来充满信心。“源底的文化基因具备持续造血能力,通过我们的运营,能吸引更多游客,将流量转化为留量。”他补充道,未来规划已经清晰,“我们将与青瓷小镇联手,建设一个集田园度假、农耕体验、农事观光、研学教育、文化交流、康养娱乐于一体的农文旅综合体。”

Copyright 2002-2021 lsnews.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由丽水网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3120180016 | 浙ICP备04000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3677号
主管单位:中共丽水市委宣传部 主办单位:丽水日报社
编辑部电话:0578-2127345
省新闻道德委员会举报中心投诉电话:(0571)88901234 手机:18806501498 传真:(0571)85175125 邮箱:zjsjx@zjncws.com.cn
违法和不良信息公开举报电话 | 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电话:0578-2127345 邮箱:2314875226@QQ.com
丽水日报社(丽水网)法律顾问:浙江博翔律师事务所王伟斌、蓝先锋、应相业
浙公网安备 33110202000139号

2025-04-25 1 1 丽水日报 content_398417.html 1 3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