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李杨
遂昌“手作经济”的破圈生长,本质是一场以文化自觉驱动的发展觉醒。从唐果子跨越千年的“文化寻根”,到黑陶技艺的活态传承,再到长粽承载的“可邮寄乡愁”,传统手工艺在当代语境下实现了创造性转化。青年手作人郭冰凌、杨可欣等人,既做传统文化的“守艺人”,更当现代审美的“再造者”,让非遗不再是被封存的“博物馆标本”,而是融入日常生活的“流动美学”。这启示我们:文化传承的关键,在于以当代人的精神需求重构传统价值,让文化基因在创新表达中焕发持久生命力。
遂昌的探索证明,手作经济不仅是情怀的归宿,更是可复制的产业模式。长粽产业2.4亿元年产值的背后,是“非遗+电商+定制”的产业链重构;麻编直播间与糕点技艺课程的火爆,彰显了“云端工坊”对城乡要素流动的破壁效应。遂昌以“特色化、品牌化、数字化”重塑手作经济生态,让农户的“指尖功夫”转化为“共富密码”。这种“技艺变现”的实践,为乡村振兴提供了重要启示:乡土资源的价值转化,需要以产业思维打通生产端与消费端,让文化优势转化为经济胜势。
在这场“逆工业化的冲锋”中,青年群体成为最活跃的变革力量。杨可欣将国风珠宝设计与山水意境相融,“95后”新农人用短视频重构手艺传播方式,折射出当代青年对乡土的文化认同与创新激情。他们的选择,打破了“乡村留不住年轻人”的困局,印证了“乡村振兴关键在人”的深刻命题。当艺术介入乡村、手作连接城乡,遂昌正以“人的回归”推动城乡要素双向流动,为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提供了生动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