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工业标准化生产以效率之名重塑消费图景时,一场“逆流”正在遂昌山城涌动。
无论是青年匠人融山水意境于首饰中的创意,还是非遗技艺的“活态传承实验”,抑或是国潮糕点“云上”的突围——“手作经济”正以情怀与温度,打造新消费时代的价值坐标系。
这场由传统技艺与现代需求共同驱动的变革,探索出一条“手艺变现”与“文化自信”并行的路径,也打开了“文化传承与产业升级如何实现良性互动”的破题思路。
返乡青年引领“手作业态”
比起“果艺师”“甜品师”这类称呼,遂昌姑娘郭冰凌更喜欢被人称为“手作人”,“更传统,像个靠手艺吃饭的人”。
郭冰凌会做的甜品不少,但最擅长的是制作唐果子。
唐果子是源于唐代的一种宫廷糕点,一般用作佐茶的茶食。通过遣唐使与茶道一起传入日本后,果道逐渐在日本流行起来。因小巧精致且丰富多彩的造型,它常被人误认为用模具制作。但实际上,从一颗豆子到精美的果子,每一步都凝聚了手艺人的心血。
郭冰凌与唐果子结缘纯属偶然。10年前,她在杭州第一次品尝到唐果子。“端上桌的那一刻,我就被它的造型深深吸引了。”很快,她就在杭州报了学习制作唐果子的兴趣班,并且显露出了天赋。后来,她先后6次奔赴日本,只为更系统地学习果子文化和制作技艺。
尽管在果艺的传承和制作方面,目前日本做得最好,但郭冰凌认为,其实追根溯源,这还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学成归国后,她回到家乡遂昌,希望做一些改变。
上海、湖南、广东、云南……成立个人工作室后,郭冰凌去各地参加活动,或进行果道表演,或开课传授制果技艺。
在将唐果子与本土文化融合的过程中,郭冰凌尝试了许多创意。她利用本土食材创造了“牡丹亭寻梦”系列果子,以“四梦”为灵感,用针切法雕琢出如艺术品般的点心。她还结合古风、手作等概念,推出“茶果·雅集”,让唐果子从茶席配角升级为主角,很受年轻人喜爱。
与郭冰凌的东方美学探索不同,“95后”杨可欣选择用现代设计语言重构传统。这位从鲁迅美术学院毕业的返乡青年,在遂昌龙谷路小巷创办了国风珠宝品牌“东缺西盈”。
杨可欣的创业始于一场“3万元装修挑战”。2023年6月,她在短视频平台发布系列创业Vlog,记录从毛坯店铺改造到首件作品诞生的全过程。
“相比大城市车水马龙的快节奏生活,我更喜欢家乡遂昌这样山清水秀的地方。”杨可欣说,她的作品以遂昌山水为灵感,将自然意境凝练于方寸之间:渐变珐琅的戒指再现湖山湖泊的静谧神秘,纯银胸针则以线条雕刻填充捕捉茶园、梯田的灵动。
“和本地的‘青年夜校’合作,我们也先后开展了铁锈染、香道、点翠、珠宝鉴定等课程。”杨可欣说,创业的这段时间里,每天从设计、制作首饰,再到直播、营销售卖,至少要花费十几个小时,“生活非常充实。”
非遗技艺的活态传承
夏利长制作陶器已经超过30年。
“30年做一件事,没有厌倦,每天兴致勃勃,对手里的泥土无比热爱。”作为遂昌黑陶烧制技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夏利长的陶艺工作室不仅是一家出售定制陶器的店铺,也是遂昌陶艺文化培育传承的基地。
遂昌黑陶历史悠久,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是良渚文化的宝贵遗产与传承。它以陶土为原材料,经过拉坯、雕刻以及进窑烧制等多道工序形成,具有无釉无彩、古色古香的特点。
“用手工制作的方式走进非遗代表性项目,手作产品是时下年轻人热衷的新消费模式。”在“陶园”工作室的展架上,孩子们捏制的稚拙陶偶与仿古礼器并列展示,构成非遗活态传承的生动图谱。
“从文化价值转化到经济价值的过程中,也带动了相关文化回忆的延续,是传承的良性循环。”在遂昌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罗阳看来,当地的非遗活态传承实践中,藏着一套独特的“密码”——一方面搭建三墩文化园形成业态集聚,另一方面常态化举办非遗市集等活动,为手艺人与消费者提供一个双向奔赴的场所。
这种“既守根脉,又接地气”的传承形态,也让匠人的坚守演化为系统性的产业变革。遂昌长粽制作技艺作为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成为观察这场变革的最佳样本。
遂昌自古以来就有送“端午”的习俗,端午这天,女婿用扁担挑着长粽送到丈母娘家,象征夫妻长长久久和祝福长辈康寿之意,因此也被称为“长情粽”。
在“非遗助力共同富裕”试点政策的推动下,当地以长粽为圆心,绘制出一幅“技艺变现”的产业生态图:与企业联手推出婚嫁“喜粽”、升学“高粽”、节庆“团圆粽”等系列产品,并通过抖音直播、网上农博App构建销售矩阵,成为“可邮寄的乡愁”。2024年,遂昌长粽订单量突破700万根,全产业链产值达2.4亿元,带动3800余户农户人均增收2万元。
“手作文化”的未来图景
“玖丰味”是遂昌一处专门制作国潮手工糕点的场所。在这里,糕点正以“可食用文创”的姿态突破食品边界。
糕点师傅周金高从事中式面点制作已有20多年,在他手中“出炉”的传统糕点酥软香甜,入口即化。但消费者们踏足这里,几乎都是奔着DIY糕点而来。
“学生研学、单位团建是消费的‘主力军’。我们提供了中式酥点和米糕两大系列,单是酥点就有20多个品种可供选择,此外还有一些结合本地文化的特色糕点。”周金高说,以桃花酥为例,每个人做的花型颜色都不一样,许多人乐于花一个下午的时间制作烘烤后送给朋友,是很温暖的心意表达。而在体验者刘女士看来,“千篇一律的流水线成品满足胃,手作糕点则是治愈心”。
从快节奏消费到慢节奏体验,这种转变的背后,是消费偏好的多元化:年轻人不再囿于产品本身,而更追求“五感沉浸”。
在西畈乡举淤口村,手作艺术与乡村振兴的化学反应也正在发生。
这个曾因交通闭塞被称为“遂昌西藏”的村落,依托版画大师杨可扬的文化遗产,打造出“艺术介入乡村”的范本:500米村道化身露天美术馆,版画作品嵌入生态屏风,点缀其间;废弃林业站改造的可扬文化园,园内版画工作室、可扬先生艺术展陈馆、民宿、餐饮等遍地开花。
“乡村振兴需要产业,而且是新产业、新业态。”举淤口村党支部书记杨昌兴说,在谋划新一轮村庄发展的进程中,如何做大“在版画村体验版画制作”这一课题一直是重中之重,“只有将传统和现代对接融合,才能实现在地文化价值的最大化。”
而在距举淤口村30多公里的石练镇金练兴村,麻编技师黄根香将麻绳编织技艺搬进了直播间,在家中开辟出“默竹手工”天地。
每天清晨6点30分,黄根香的直播间如约开播。她轻巧地操控着一根麻绳,指尖翻飞间,麻绳穿插、挑压、丝丝回环,转眼就变成了一个精美的麻编花篮。
“我们计划用黄根香在直播领域的经验设立一个‘共富工坊’,帮助更多热爱手工制作的家庭妇女加入这个行业,实现增收。”石练镇党委委员朱少华说。
与黄根香一样,周金高也在“云上”开辟了新赛道,“我们在短视频平台上发布自己制作糕点的视频,没想到受到很多人的关注。今年,我们在线上销售糕点技艺课程,有位甘肃的网友购买课程后,还专程来遂昌拜师精进手艺呢。”
从指尖技艺到产业振兴,从山城作坊到云端工坊,当非遗技艺遇见Z世代创意,这场始于文化自觉的“逆流”,正不断描绘出充满想象力的未来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