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松阳县古市镇的田间地头,一架架无人机掠过稻浪茶山,精准施药、高效施肥。操作这些“空中卫士”的,是一位皮肤黝黑、目光坚毅的“90后”“农技人才”——周辉明。从金融翻译毕业生到农业科技“领头雁”,他凭借对无人机的热爱与坚持,在家乡的田野上书写了一段科技兴农的青春故事。
“飞”回乡野:
用情怀逐梦天空
2013年,周辉明从首都师范大学毕业后,曾在北京从事银行翻译工作。然而,大城市按部就班的生活让他逐渐萌生退意。“大学时我就痴迷无人机航拍,总觉得故乡的蓝天和田野能承载更大的梦想。”彼时,乡村振兴全面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高标准农田建设等涉农政策接踵而至,周辉明敏锐捕捉到农业现代化的机遇。“无人机在地形测绘、气象观测等领域已广泛应用,为何不能为传统农业赋能?”他毅然回到家乡,承包茶园、组建团队、考取执照,成立丽水市顺合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正式开启“飞手”生涯。
“飞”越质疑:
用效果赢得信任
“无人机干农活?摆花架子罢了!”这是种粮大户何建松初见周辉明时的质疑。为撕掉“异想天开”的标签,周辉明向自家300亩茶园“开刀”,打出“现场观摩+免费培训+首单半价”组合拳。亩均用药量节约40%、亩均施肥时间节约90%、日均作业量超600亩……一组组详实的数据让村民目瞪口呆,他的业务版图也逐渐从自家“试验田”飞向全县“万亩方”,2024年服务面积成功突破7万亩次,带动200余户农户年均节省成本超万元。与此同时,他又投身茶叶机械化采摘,在古市镇岗下村建立机械化采摘示范基地,2024年带动30余名茶农实现人均增收4万余元。站在古市镇岗下村机械化采摘示范基地,周辉明指着正在作业的智能采茶机介绍,今年已有多家茶企提前锁定采收服务,预约面积较去年翻番。
“飞”向未来:
用科技擘画蓝图
“现代农业需要更多科技‘弄潮儿’。”周辉明指着眼前的稻田,描绘着他的蓝图:我们正在构建农田3D立体图库,目前已完成古市片区数字化测绘,今后可让机械24小时“待命”作业,真正实现全县域、全天候植保飞防。为培养更多懂技术的“新农人”,周辉明利用县镇村三级共35万元扶持资金,创办古市镇农技共富工坊,每月公益培训无人机操作、机械采摘等技能,目前累计培训农户百余人次,孵化技术骨干十余人。今年将对接丽水农林技师学院启动校外实习实训,通过“老带新、师带徒”的产教融合模式,培育一批真正懂农业、爱农业的青年人才。
从单兵作战到全民参与、从单点突破到全域开花,松阳的田间地头正演绎着“藏粮于技”的生动实践。在周辉明等“新农人”的托举下,这片土地正向着农业农村现代化新图景振翅高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