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叶江 通讯员 翁恺科 兰羽璇)日前,“未织之境”·三都乡艺术助推乡村振兴活动暨“织”美术馆首展活动在松阳县三都乡松庄村举行。作为“织造艺术村”构想的重要实践之一,“织”美术馆立足本土编织传统,通过民间技艺和现代艺术的相互融合碰撞,在青山绿水之间,开启了一场关于非遗、手工与当代艺术的对话。
“织”美术馆是一幢以织带元素“编织”的三层小楼。跳脱出古村落中的夯土房,这个由本土编织传统和现代艺术相融合打造的美术馆为古村落注入了新的活力,也让传统的手工技艺在现代艺术的熏陶下涅槃。此次首展《未织之境》呈现了8位国内外艺术家共13件作品,涵盖竹编、棕编、畲族彩带等非遗技艺,融合了装置、摄影、综合材料等当代表现形式,其中不乏艺术家汲取本土元素为创作灵感,与村民、非遗手工艺人们共创的作品,悬挂在美术馆中庭的《等青雨》便是其中一件。
“这是用松阳的竹子制成的,竹编也是松阳的非遗技艺之一。”陶佳丽是一位装置艺术家,她告诉记者,非遗师傅的技艺已是相当成熟,用重复聚合的方式让竹蒸笼中的一块竹片呈现新的姿态,在不打破传统结构的基础上,把日常物品赋予艺术内涵。
意大利籍艺术家Orlando Daga用粽叶等材料创作了《交织》和《深深》两幅作品,原材料都取自松庄村,他认为同大自然联系的艺术才能够跟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活动现场,艺术家、非遗传承人还邀请村民共同参与艺术共创与交流,利用麦秆、竹篾、棕榈叶等原生态材料,进行了一系列“共织”体验。
编织松庄村的“艺术未来”,塑造独特鲜明的村庄文化属性,这个灵感来自于市文化特派员孙迎盈,她以村民们家家户户都会的织造为切口,发起了“山野共织”全球艺术家驻留计划,鼓励艺术家们带着自己对于乡村的理解,以乡村文化为切入点,与村民、游客共创作品,让织造成为松庄村的独特“文化IP”。
松庄村“织造艺术村”的打造经验还辐射带动了杨家堂、酉田等周边古村,形成传统村落艺术乡建连片发展集群。近年来,三都乡依托“三乡人”协商机制和文化特派员制度,统筹传统村落保护、非遗传承与文旅融合等工作,累计吸引海内外艺术家近20人驻留创作,落地艺术家工作室8家,落成文旅新业态10余个,推动全乡游客量年增20%、文旅收入突破5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