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学习实践

以公众感知度提升助推丽水未来乡村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探析

  未来乡村作为浙江省实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现代化基本单元,是在深化“千万工程”、推进共同富裕进程中,进行新一阶段乡村建设的具象化展示。“未来乡村”的概念由浙江省率先提出,它区别于以往的乡村建设,是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和“千万工程”的升级版。它以党建为引领,在数字化建设的大环境下,对乡村的产业、文化、治理等多个方面进行系统性重塑,致力于实现村民生产、生活、生态等功能的高效运转,核心在于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和可持续发展,提升村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黄波

  如何让乡村全面振兴的成果可触、可感,让高质量发展成果惠及人心?既要不断缩小建设目标与公众感知之间的差距,也要不断提升未来乡村高质量发展成果的公众感知度,这是关键所在。公众感知是公众对客观世界中影响自身生活的变化因素和效应的一种社会知觉,结合未来乡村建设,可认为是人民群众对未来乡村建设概念呈现效果的直接感受和评价,涵盖对当地社会文化、经济和环境影响的认知程度,以及人们对各种影响所表现出的情感、态度等。提升公众感知度,助推未来乡村高质量发展,可以从主体、环境、信息、活动及目标五要素全面缩小感知偏差。

  催生公众内生发展动能,加强主体要素感知。主体要素感知是人民群众对自身在未来乡村建设中的角色和参与度的认知。丽水市委五届七次全会也强调“激发群众主体作用,鼓励民众积极参与地方建设”。虽然多数民众参与意愿较高,但少数人仍由于个人原因,存在对建设的认知偏差、参与意愿较低等情况。依据公众感知理论,当公众深度参与到与其利益相关的项目中时,会对项目产生更强的认同感和责任感。因此,一方面,要加大宣传推广力度,通过制作精美的宣传视频、举办成果展示活动等多种方式,全方位展示建设成果,增强公众的知晓度和认同感;另一方面,构建多元化的参与机制,邀请民众参与建设项目的决策、监督等环节。同时,建立健全奖励机制,对提出建设性意见或建设贡献突出的人给予精神或物质奖励,充分激发民众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让他们真正成为未来乡村建设的主力军。

  围绕地方特色开展产业发展,扩大环境要素感知。环境要素感知关注的是人民群众对乡村自然、生产、生活环境的直接感受。人们普遍希望通过增加就业、发展产业和加大扶持资金等方面来改善生活,这与新时代下乡村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要求一致,凸显了产业发展和环境优化在乡村建设中的重要性。因此,不仅要加强民众的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意识,进一步激发人民群众共同打造一个宜居宜业美好家园的共识,还要依托当地资源禀赋,打造特色产业链,促进产业融合发展,通过产业发展带动就业,增加村集体和村民收入,进而改善乡村生活环境,提升民众对环境要素的感知。

  提升数字化建设公众契合度,提升信息要素感知。信息要素感知涉及民众对数字化信息服务的接受度和使用体验。公众对新技术的接受程度取决于其对技术易用性和有用性的感知。因此,要进一步加强与通信运营商的合作,加大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确保乡村网络全覆盖。同时,优化网络带宽,提高网络传输速度,保障数字化服务的流畅运行。此外,针对不同年龄层制定个性化数字技能培训方案,对于年轻群体,推出电商运营、数字农业技术等高级培训课程,鼓励他们利用数字化手段创业创新;对于中老年群体,开设智能手机基础操作、线上支付安全使用等基础课程,采用线下集中授课、上门一对一辅导、制作操作手册和教学视频等多种方式,帮助他们掌握基本的数字技能,并建立长期的培训机制,定期开展更新培训,确保广大群众能够跟上数字化发展的步伐,满足公众对数字化服务的需求,提高信息要素感知。

  以多元活动与高效治理,加大活动要素感知。活动要素感知强调的是人民群众对参与乡村文化、治理行为等的认同感。丰富多样且具有吸引力的文化活动和有效的治理参与机制能够增强民众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要持续提升民众对乡村建设的参与感和认同感,可以通过电子媒介,创新传统社交活动形式,如举办广场舞大赛、乡村摄影比赛、短视频创作比赛等活动,鼓励广大群众用现代方式记录乡村生活,设置丰厚奖品,激发公众参与热情。同时,优化治理参与机制,加强村两委自身建设,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完善矛盾化解机制,充分考虑不同性别、年龄层次人群的需求和感受,确保矛盾化解过程公平、公正、公开。建立健全民众参与乡村治理的长效机制,拓宽参与渠道,如设立线上治理意见平台、定期召开村民代表座谈会等,鼓励人们积极参与乡村事务决策和监督,提升公众对活动要素的感知,促进乡村社会和谐稳定。

  平衡建设目标预期与成效,提升目标要素感知。目标要素感知反映的是人民群众对建设目标实现程度的满意度和期望值。当建设目标与期望相符且能为民众带来实际价值时,公众对建设的满意度也将随之提高。在未来乡村建设中,需要强化科学规划意识,要结合乡村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建设规划,在规划制定过程中广泛征求公众意见,加强对规划的宣传和解读,提高公众对科学规划的重视程度,避免因规划不合理影响建设目标的实现。同时,增强沟通与反馈机制,加强政府与民众之间的沟通交流,建立定期的信息反馈机制。在建设过程中,及时向公众通报建设进展情况、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让公众了解建设工作的动态。广泛收集人民群众对建设目标和实施过程的意见和建议,根据反馈及时调整建设方案,确保建设目标与公众期望高度契合,提高公众对建设目标实现程度的满意度。

  (作者单位:中共遂昌县委党校)

Copyright 2002-2021 lsnews.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由丽水网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3120180016 | 浙ICP备04000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3677号
主管单位:中共丽水市委宣传部 主办单位:丽水日报社
编辑部电话:0578-2127345
省新闻道德委员会举报中心投诉电话:(0571)88901234 手机:18806501498 传真:(0571)85175125 邮箱:zjsjx@zjncws.com.cn
违法和不良信息公开举报电话 | 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电话:0578-2127345 邮箱:2314875226@QQ.com
丽水日报社(丽水网)法律顾问:浙江博翔律师事务所王伟斌、蓝先锋、应相业
浙公网安备 33110202000139号

2025-04-20 1 1 丽水日报 content_398000.html 1 3 以公众感知度提升助推丽水未来乡村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探析 /enpproperty-->